古典音樂知識
1 贊美歌(anthen)以管風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贊美詩發(fā)展而來。取《圣經(jīng)》或其他教會文字為歌詞。在基督教會中舉行奉賢儀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獨唱的,稱為“獨唱贊美歌”;無獨唱的,稱為“合唱贊美歌”。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贊美歌相當于舊教中的經(jīng)文歌。音樂史上寫贊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賽爾、韓德爾、韋斯利等。
2 詠嘆調(diào)(arj)以器樂伴奏的獨唱曲或二重唱。出現(xiàn)于十七世紀初,是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聲樂部分加入難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結(jié)構(gòu)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與劇情的關系,而單純致力于音樂上的獨立發(fā)揮。在聲樂作品中常以宣敘調(diào)表明情節(jié),詠嘆調(diào)繼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發(fā)情感,展現(xiàn)其演唱水準。巴赫、韓德爾、莫扎特等人的詠嘆調(diào)則是聲樂曲目中的珍品。
3 波爾卡(polka)舞曲。較快的2/4拍子。十九世紀初發(fā)源于波希米亞。后來風行于全歐洲及美國。
4 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歷來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寫作小夜曲時,總是設法創(chuàng)造這種氣氛。十八世紀用于晚會的小型樂隊的作品。
5 浪漫曲(romanza)一種無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樂曲。十八世紀后半葉在法國民間、十九世紀中葉在俄國廣泛流行。其歌曲的特點為:曲調(diào)表情細致,與歌詞緊密結(jié)合,伴奏較豐富;器樂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樂隊演奏。
6 圓舞曲(waltz)起源于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三拍子舞蹈。分快慢兩種。十七、十八世紀在維也納宮廷流行后,開始成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紀起風行于歐洲各國,F(xiàn)在通常所說的圓舞曲大多是維也納式的圓舞曲,速度為小快板,其特點為節(jié)奏明快,旋律流暢。
7 和聲(harmoy)不同高度的音樂同時發(fā)聲,稱之和聲。和聲學的研究對象為:和弦的結(jié)構(gòu)、和弦的連接法則、和弦在樂曲上的功能屬性。和聲學是作曲技法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8 和弦(chord)和聲的結(jié)構(gòu)單位。在自然音階的和聲體系中,和弦由音階上各音連續(xù)三度疊置而成。三音疊置,既成三和弦;四音疊置,成七和弦;五音疊置,成九和弦。如c大調(diào)的主三和弦,由c、e、g三音組成;其屬七和弦,由g、b、d、f四音組成。
9 贊美詩(hymn 英)基督教頌贊上帝的詩歌。均為教會中名家所作,它與《圣經(jīng)》中的《詩篇》和《雅歌》有別。天主教贊美詩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節(jié)而曲調(diào)相同,F(xiàn)今保存的最早的贊美詩是出自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354-430)之手,名為《贊美頌》。一般的贊美詩皆作于五至十世紀。馬丁·路德創(chuàng)新教,改贊美詩歌詞為德文,用四聲部合唱。十八世紀初,傳入英國。今英國通行的贊美詩集有《牛津贊美詩集》等。
10 聲部(part voice)是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樂曲中同時進行的各旋律線。如:弦樂四重奏中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各聲部;混聲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各聲部。
11 浪漫主義音樂(romantical music)音樂派系之一,亦稱“浪漫樂派”或“浪漫派音樂”。一般指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發(fā)始于德奧,后又波及整個歐洲各國的一種音樂新風格。這種新風格同時在其他文藝領域也有所反映,其內(nèi)容大多表現(xiàn)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深刻矛盾。并通過生與死、孤獨與愛情、熱愛大自然等抒情題材,表達出知識分子階層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對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樂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題材與著重抒發(fā)主觀的內(nèi)心感受,因而抒發(fā)古典樂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樂創(chuàng)作得到了新的進展。
12 奏鳴曲式(sonata form)是歐洲十八世紀下半葉以來,各種大型樂器體裁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曲式。大多數(shù)交響樂的第一樂章都運用“奏鳴曲式”寫成,其結(jié)構(gòu)大致如下: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現(xiàn)兩個性質(zhì)不同的曲調(diào),稱為“主部主題”(又稱“第一主題”)及“副部主題”(又稱“第二主題”)兩個主題之間富于對比性,如一個是雄壯的,另一個則是溫柔的;一個是悲傷的另一個則是歡樂的;一個是粗獷、有力的,另一個則是優(yōu)美、抒情的等等。它們有各種樂器重復地敘述,加強聽者對主題的印象。副部主題的調(diào)性與主部主題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調(diào)的近關系調(diào)上或上下三度的關系調(diào)上。2.展開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題材料有密切關系,但可以作較大的調(diào)性轉(zhuǎn)移及音形變化,好比一場動人的戲,音樂的力量在這里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樂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這一部分。3.再現(xiàn)部:“再現(xiàn)”就是回到“呈示部”開始的音樂形象,它綜合了前面主題對比與沖突,得到結(jié)論。再這里,副部與主部均在同一主調(diào)上出現(xiàn)。
13 小步舞曲(minuet)一種起源于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tài),風格典雅。十七、十八世紀常用于古鋼琴組曲和管弦樂套曲中,速度稍快、有力;十九世紀出,小步舞曲曾構(gòu)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后又被諧謔曲所代替。小步舞曲亦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大多為三部曲式,其中段常用三聲部寫成,故稱“三聲中部”,并沿襲至今。
14 民族樂派(national music school)亦稱“國民樂派”。是指以民間音樂為素材,結(jié)合西歐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出具有本國家、本民族精神及藝術特色的音樂作品的流派。民族樂派在俄國,以格林卡為先驅(qū),隨后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鮑羅廷等;民族樂派在東歐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十九世紀中葉,民族樂派在北歐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此外,匈牙利的巴托克、羅馬尼亞的喬治·艾涅斯庫等均為著名的民族樂派音樂家。
15 康塔塔(cantata)“康塔塔”來自意大利語“歌唱”一詞,即歌唱的曲子。以詠嘆調(diào)、宣敘調(diào)、二重唱和合唱組成,是一種為聲樂家們、合唱隊和樂器演奏家們的表演,以詩體故事為基礎的作品。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為主用于獨唱或數(shù)字低音的伴奏。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驅(qū)。十八世紀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但不一定包含獨唱,以樂隊伴奏,內(nèi)容往往偏重于抒情,類似小型清唱劇。
16 回旋曲式(rondo form)樂曲形式之一。起源于歐洲民間的輪舞:一圈人跳舞、唱歌,先有集體合唱(群舞),所唱的即是基本主題(稱“主部”),接著是獨唱(獨舞),這部分由舞者輪流擔任,音樂特色各不相同(稱“第一插部”、“第二插部”);匦闹鞑恐辽傩璩霈F(xiàn)三次,它的結(jié)構(gòu)式為:a+b+a+c+a……回旋曲式適宜表現(xiàn)活躍歡騰的情景,故奏鳴曲、重奏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等需以熱烈氣氛結(jié)束時,常用之于末樂章,如莫扎特《a大調(diào)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土耳其進行曲》就是一個回旋曲式的樂章。
17 變奏曲式(variation form)樂曲形式之一,又稱“主題與變奏”,它在音樂作品中廣泛被運用。其原則為: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題”,然后繼以一系列的主題變形(變奏)使主題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其結(jié)構(gòu)為:主題-變奏1-變奏2-變奏3……。變奏曲的主題可以取自民間音樂,可用作曲者本人舊作的片段,也可選取他人作品。變奏次數(shù)不定,少則三、四次,多則數(shù)十次。變奏的方式也不一定,可以改變旋律,可以變更和聲,也可變換節(jié)奏、調(diào)式、調(diào)性及織體等。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變奏手法最為常見。
18 華彩樂段(cadenza)音樂術語。原指意大利正歌劇中詠嘆調(diào)末尾處由獨唱者即興發(fā)揮的段落。后來在協(xié)奏曲樂章的末尾處也常用此種段落,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fā)揮其表演技巧和樂器性能。這部分的演奏較自由,難度也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華彩樂段最初由獨奏者即興創(chuàng)作,后來作曲者也開始寫作。如莫扎特、貝多芬為自己的協(xié)奏曲寫了一些華彩樂段,自門德爾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寫華彩樂段,成為作品中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19 旋律(melody)不同高低與不同時值的音前后相連,即成旋律。旋律的要素一為音高,二為節(jié)奏。較原始的音樂僅有旋律,甚至僅有節(jié)奏,F(xiàn)代音樂也有只求和聲與配器等的新奇效果而忽略旋律。
20 曲式(form musical)樂曲的結(jié)構(gòu)形式。曲調(diào)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各種段落,根據(jù)這些段落形成的規(guī)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主要曲式的類型大體可分1.復調(diào)曲式:如賦格曲(段)、各種卡農(nóng)等;2.主調(diào)曲式:如一部曲式、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復二部曲式、復三部曲式、回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回旋曲式以及自由曲式等等。
21 想曲(rhapsody)一種技術艱深具有史詩性的器樂曲。原為古希臘時期,由流浪藝人歌唱的民間敘事詩片段,十九世紀初形成器樂曲體裁。其特征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間曲調(diào),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22 交響曲 (sinfonia)實際含義要廣的多。最早不過是指器樂曲,巴赫就曾用過此稱。后來又指歌劇、康塔塔組曲的前奏曲或序曲。亞歷山德羅·斯卡拉帝及其他作曲家的歌劇前面的所謂“意大利交響曲”包括三個小樂章(快-慢-快),這種布局對古典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23 進行曲(macrh)主要指行軍中所用的音樂。有些歌劇也采用進行曲來為舞臺上的行列伴奏,有的戲劇配樂中也有進行曲,例如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
24 聲樂套曲 (liederspiel)在利德盛期確定下來的一種固定的歌曲套曲形式。套曲中的各首歌曲通過其內(nèi)容和音樂風格而相互聯(lián)系。
25 利德(lied)字面意義為“歌曲”。此詞現(xiàn)已專用于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沃爾夫、施特勞斯等人的德國浪漫歌曲,不過自中世紀以來也用于比較廣泛的意義。
26 真實主義(verismo)起源于19世紀晚期的一種藝術潮流,旨在生動而逼真地表現(xiàn)生活。在歌劇創(chuàng)作上導致音樂話劇式的藝術處理,為追求個別情節(jié)不惜犧牲結(jié)構(gòu)的統(tǒng)一和有機的發(fā)展。最著名的例子有馬斯卡尼的《鄉(xiāng)村騎士》(1890),萊翁卡瓦洛的《丑角》(1892)
27 詼諧曲(scherzo,意)一譯“諧謔曲”。器樂曲?焖,三拍子,節(jié)奏強烈,有驚奇、幻想等特點。舒伯特、布魯克納等人都有優(yōu)秀的詼諧曲作品。十七、十八世紀時還流行一種聲樂詼諧曲。
28 集腋曲(jiyequ)
(1)一種即席演奏或記寫成譜的樂曲,其中同時奏(唱)兩個以上熟悉的曲調(diào),應用于16,17世紀,特別在德國作曲家中。巴赫一家團聚時最愛作次游戲。
(2)集腋曲也可指自然串聯(lián)起來的若干樂曲或歌曲。
29 歌劇臺詞全部或大部分用人演唱加上樂器伴揍的戲劇作品。現(xiàn)在各國通用的opear一字是原意大利語opear in musica的簡稱。17世紀的早期意大利歌劇叫作音樂故事、音樂戲劇或其他類似的名稱。在17世紀的法國,嚴肅的歌劇稱作配樂悲劇。
歌劇的種類有很多,如:諧歌劇、喜歌劇、正歌劇、輕歌劇等都屬于歌劇范疇。
30 行板(andante)拍子中速的器樂曲。愿意為“進行”、“步行”。在這里為樂曲速度的指示詞,后用為曲名。
31 巴洛克(baroque)愿意為“怪誕”(☆葡萄牙語意為:畸形的珍珠),現(xiàn)以成為說明17世紀和18世紀初期豪華的建筑風格的用語。音樂家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同一時期的音樂。這個時期音樂的特點就是,感情豐富、華麗而且是以嚴格的格式寫就的。早期巴洛克時期的樂曲與晚期巴洛克時期的樂曲之間通常是有區(qū)別的
32 嬉戲曲(badinerie)18世紀作曲家用以指稱一種兩拍子的快速、活潑的樂章
33 卡農(nóng)(canon)復調(diào)音樂的一種。愿意為“規(guī)律”。一個聲部的曲調(diào)自始至終為另一聲部所摹仿,即嚴格的摹仿對位?ㄞr(nóng)出現(xiàn)于13、14世紀,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調(diào)作為卡農(nóng)主題
34 士兵舞曲(vebunk,匈)18世紀匈牙利的軍隊舞曲。源于德文werbung,意為“征集”。軍人穿戎裝,著馬靴,聚眾而舞,以作征兵的號召。當時匈牙利隸屬于奧地利,人民備受兵役之苦,視當兵為畏途,故以這種方法來號召人們參軍。后來此種舞曲被用在節(jié)日里當作喜慶音樂來演奏。樂曲開始于徐緩的引子,然后進入快速段落。
35 即興曲(impromptu)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稱一種鋼琴小曲為即興曲,這種樂曲被認為有些即興創(chuàng)作的性格,或有一種精美雅致的氣質(zhì)和漫不經(jīng)心地隨意而為的風度。
36 船歌(barcarolle)源出意大利文barca,意為“船”。是威尼斯船家之哥。常用6/8或12/8拍,其伴奏模擬小船蕩漾。后則泛指按這一體裁寫成的聲樂或器樂曲。
37 賦格(fugue, 法)對位化音樂之一。由幾個獨立聲部組合而成。先由一聲部奏出主題,其他各聲部先后作通篇的模仿。入題用主調(diào),繼起者用屬調(diào),第三個進入的聲部又回到主調(diào),如是反復變化以至曲終。各聲部此起彼伏,猶如問答。賦格結(jié)構(gòu)變化百出,故不能視為曲式之一
38 眾贊歌(chorale)基督教新教的贊歌馬丁·路(1438--1546)曾用為宗教改革的手段之一。他簡化曲調(diào),將歌詞方言化。曲調(diào)主要采自民歌,有些出自路德之手。十七、十八世紀,以眾贊歌為素材的管風琴曲與合唱曲大量產(chǎn)生。巴赫為不少眾贊歌配以和聲,至今仍被視為四部和聲的典范。
39 練習曲(study,英)用于提高樂器演奏技巧的樂曲。必具有一種技巧項目,如音階、琵音、八度、雙音、顫音等?巳R曼帝是近代寫作練習曲的先驅(qū)人物。肖邦是音樂會練習曲的創(chuàng)始人。
40 法蘭多爾(farandole)法國舞曲。始于古代,今仍流行于法國南部。舞時男女攜手連成長隊,表演各種復雜動作。領舞者肩頭或腰間系一小鼓,左手擊鼓,右手執(zhí)管吹曲。樂曲6/8拍。
41 印象派(imperessionism)十九世紀后期至二十世界初期活躍于法國的藝術流派之一。德彪西開創(chuàng)了音樂上的印象派。題材常取自詩情話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替代陳述,以色彩代替力度。著意于表達感覺中的主觀印象,并大量運用變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階等。印象樂派后起者有拉威爾、杜卡、魯塞爾、迪利厄斯、萊斯庇基等。
42 定旋律(cantus firmus)自古相傳的曲調(diào)。常作為復調(diào)音樂(包括聲樂、器樂)的構(gòu)成素材。中世紀的素歌就是一種定旋律音樂。定旋律樂曲近代多見于用贊美歌曲調(diào)作基礎的管風琴曲。嚴格對為的習作亦常以古代的定旋律為題。
43 棱形旋律(angular melody )現(xiàn)代派作曲家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對某些滑音樂器的記譜,往往不用通常的音符,而用線條標出音的走向及其高度變化。當高低音交替進行時,譜線常顯示出棱角形,這種曲調(diào)進行稱為棱形旋律。
44 古典時期(calssic period)通常指西方音樂史上巴赫到貝多芬前的一段時期(即十八世紀)。另一說自十八世紀后期至十九世紀初,即維也納古典樂派活動的時期為古典時期。
45 霍塔(jota)西班牙舞曲,發(fā)源于西班牙東北部阿拉貢省?焖,三拍子用吉他和響板伴奏。近代作曲家亦用于創(chuàng)作。如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格林卡的《阿拉貢霍塔》等。
46 音程(interval)兩樂音之間的音高差距。通常以自然音階兩音之間的音級數(shù)作為音程度,如c-g,共五級,共稱“五度”;g-b,共三級,故稱“三度”。
47 單調(diào)音樂(monophony)復調(diào)音樂及主調(diào)音樂的對稱。單旋律的音樂。即不附帶任何對位聲部、襯托句及伴奏等,只有一條單純的旋律線。古代音樂及大多數(shù)民歌,都是單調(diào)音樂。
48 尋求曲(ricercare),流行于十六、七世紀的一種器樂曲。常用于管風琴。自經(jīng)文歌演變而來。是一種多主題樂曲,每一主題自成一段落,同時在全曲展開各種對位變化。
49 敘事曲(ballade,法)十三、十四世紀盛行于法國的一種歌曲,歌詞通常分為三節(jié),每節(jié)七行或八行,最后一行或二行是重復句。每節(jié)音樂用a、a、b的三段體,通常用復調(diào)寫作。
50 清唱劇(oratorio)大型聲樂曲。以宗教事跡或史詩為題材,由獨唱、合唱與管弦樂隊組成,在音樂廳或教堂內(nèi)演奏,而不用布景、服裝及身段表演。但最早(十六世紀中期)的清唱劇亦用布景與服裝。清唱劇多由宣敘曲、詠嘆調(diào)和合唱組成,而無對白和舞蹈?邓c清唱劇很相似,但其篇幅較小。
51 卡巴萊塔(cabaletta 意)簡短的歌劇詠嘆調(diào)。曲調(diào)與伴奏都比較簡易,羅西尼常使用。十九世紀后期,威爾第等人常用為詠嘆調(diào)的華彩結(jié)尾,拍子快速,用不斷反復的定型節(jié)奏。
48 合唱(chorus)即由一隊歌唱者(男聲或女聲,或男女聲兼有)來演唱一首歌曲。每個聲部由數(shù)人同唱,與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和其他大型聲樂作品中的獨唱相對而言
49 輕歌劇(light opera)原意為小型的歌劇,始于十九世紀,是一種含有序曲、歌曲、對白、舞蹈等的戲劇,其中音樂只起一種襯托氣氛的作用。十九世紀,以寫輕歌劇著稱的作曲家有奧芬巴赫、約翰·施特勞斯、沙利文。至二十世紀,輕歌劇又常稱為“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
50 古典曲式(classic forms)西方音樂史上古典時期通用的曲式。如變奏曲、組曲、奏鳴曲等幾種曲式
51 表現(xiàn)派(experessionism)二十世紀前期流行于歐洲的藝術流派之一。表現(xiàn)派音樂在德國表現(xiàn)派繪畫的影響下形成。與印象派音樂相反,其創(chuàng)作特點是通過藝術家的主觀內(nèi)省,運用變化、夸張、象征等手法來表現(xiàn)創(chuàng)作題材。表現(xiàn)派音樂的代表人物有勛伯格、貝爾格、韋勃恩等
52 轉(zhuǎn)調(diào)(modulation)樂曲在進行中變換調(diào)性。轉(zhuǎn)調(diào)是重要的作曲手法之一。簡單的轉(zhuǎn)調(diào)常在近關系調(diào)之間相轉(zhuǎn),如主屬調(diào)、大小調(diào)之間互相轉(zhuǎn)換
53 奧特爾(ordre,法)十八世紀古鋼琴曲集的通稱。法國作曲家科普蘭開始引用。原文意為“次序”,其特點與組曲相似。
54 主導動機(leimotiv)瓦格納的歌劇寫作手法之一。初由德國音樂評論家烏爾索根于1878年在所作《論瓦格納的〈眾神的黃昏〉中的樂曲動機》中提出。指以一個樂曲動機代表劇中的某一角色、情景、觀念或事物。如《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中的“指環(huán)”動機、“神劍”動機等。
55 室內(nèi)樂(chamber music)原指演奏于室內(nèi)(不包括教堂、劇院、音樂廳)的樂曲。近代室內(nèi)樂指樂曲的一個聲部由一名演奏者擔任演奏的樂器合奏曲。每個人所演奏的部分在樂曲中不分主次。室內(nèi)樂常按演奏人數(shù)區(qū)分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
56 幻想曲(fantasia)發(fā)揮想象力而不遵循傳統(tǒng)曲式的作品,即稱為幻想曲。
特點:無舞曲形勢或變奏,在用復調(diào)來發(fā)展主題時以想像力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具有即興性質(zhì)。在曲式上比奏鳴曲更為自由。作品可以根據(jù)一個或幾個主題來創(chuàng)作。
57 序曲(overture)指在歌劇、清唱劇、戲劇配樂等的開場音樂。常作為單獨的音樂會演奏。另外還有一種交響序曲,其為獨立樂曲,不是作為開場音樂之用。十七世紀,序曲在意大利和法國得到發(fā)展。當時序曲曲式定為的快-慢-快的三段體,通稱為“意大利序曲”。而曲式為慢-快-慢的序曲,則被稱為“法國序曲”。
【打印此頁】【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