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中英文名詞及解釋——音箱類
音箱類:
輸入功率(input power):為音箱內(nèi)單元的承受功率(電功率),一般有額定功率(rms)。,最大承受功率(program)和峰值功率(peak)。其中額定功率是最準(zhǔn)確的輸入功率數(shù)據(jù),其他兩個名稱只是表明音箱瞬間負(fù)荷能力,沒有多少實(shí)際意義。
阻抗(impedance):音箱單元的交流阻抗,一般為4歐姆,8歐姆和16歐姆,NEXO例外,采用12歐姆6歐姆3歐姆。實(shí)際用萬用表測試的時候,測出來的不是音箱的交流阻抗,而是直流電阻,一般8歐姆阻抗的音箱,直流電阻大約6-7歐姆左右。
頻響范圍(frequency range):音箱能播放的頻率范圍,一般表明的條件是在-3分貝情況下測試,比如,50-18000Hz@-3dB,也有一些音箱是按照-10分貝情況的,比如,50-18000Hz@-10dB,用-3分貝測試比用-10分貝測試更加精確,前者的頻響范圍要比后者更寬。一般來說,頻響范圍寬的音箱,音質(zhì)更好一些,但用-10分貝條件標(biāo)稱的頻響范圍有時看起來很寬,如果用-3分貝的條件來衡量的話,就會變窄很多。
靈敏度(sensitivity):音箱輸入1瓦的功率,在距離音箱1米的距離上,音箱能發(fā)出的聲壓級大小,比如100dB/1w.1m,就表示這個音箱在輸入1瓦功率,距離音箱1米的距離上,產(chǎn)生的聲壓級是100分貝。靈敏度代表音箱把電功率轉(zhuǎn)換成聲功率的效率,靈敏度約高,這個效率就越高,靈敏度低的音箱給人的感覺是“吃功率”。兩個音箱對比,如果靈敏度相差3分貝,就表明靈敏度高的那只音箱的效率比靈敏度低的那只高一倍,同樣的功率輸入后,靈敏度高的那只音箱聽起來更響。一般專業(yè)音箱的靈敏度大約在95-105分貝之間。
最大聲壓級輸出和峰值聲壓級輸出(SPLmax and SPLpeak):表明音箱在輸入最大功率時,距離音箱1米距離上能發(fā)出的聲壓級,比如最大聲壓級130分貝就意味著這個音箱滿功率輸入時,在1米距離上能產(chǎn)生130分貝的聲壓級。峰值聲壓級輸出是音箱在短時間承受峰值輸入功率(一般是額定輸入功率的4倍)時,在一米距離上產(chǎn)生的聲壓級輸出。最大聲壓級指標(biāo)代表音箱的實(shí)際輸出能力,兩個音箱對比來說,最大聲壓級如果相差3分貝,那么輸出高的一只與另一只對比高出一倍,一只頂兩只。一般常用的專業(yè)音箱的最大聲壓級輸出大多在120-140分貝之間。超過130分貝輸出能力的音箱可以稱為高聲壓音箱。
分頻點(diǎn)(crossover point or X-over):由多個單元組成的全音頻音箱內(nèi)部,高頻,中頻和低頻單元之間分別工作在不同的頻段,這些頻段相互交叉結(jié)合的地方的頻率就是分頻頻率,也叫分頻點(diǎn)。比如一個二分頻音箱的分頻點(diǎn)是1800赫茲,也就是說,音箱內(nèi)部低音單元的工作頻率在1800赫茲以下,而高音單元的工作頻率在1800赫茲以上,分頻點(diǎn)的設(shè)置時根據(jù)單元的特性和對音質(zhì)的要求來決定的。如果使用主動分頻,在電子分頻器上分頻點(diǎn)不要隨意調(diào)整,否則容易燒毀單元。
主動分頻與被動分頻(bi-amp and passiver):主動分頻也叫做外置分頻(有源分頻),就是音箱內(nèi)部單元之間沒有采用分頻器,而是在音箱外部采用電子分頻器將全音頻的電信號分成高低兩個頻段或高中低三個頻段,然后把分好的頻段的電信號送到各自獨(dú)立的放大器,再由單獨(dú)的放大器推動對應(yīng)的喇叭單元。被動分頻就是常見的音箱內(nèi)部具有分頻器的方式也叫內(nèi)置分頻或無源分頻,就是在音箱內(nèi)部采用一個無源分頻器把功放送來的全音頻信號分為高頻段信號送給高頻單元,把分出的低頻段信號送給低頻單元。這兩種分頻的目的都是一樣,但效果有很大差別,主動分頻可以獲得失真更低,損耗更小的效果,無源分頻由于存在損耗和干擾,一般都只能作為經(jīng)濟(jì)型產(chǎn)品,但有些音箱可以切換主動或被動分頻模式,適合不同要求和不同預(yù)算的客戶。
覆蓋范圍(dispersion HxV):也叫指向性,一般表明音箱輸出聲壓級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在與軸線方向相比衰減6分貝時,音箱能覆蓋的角度,一般來說,這個覆蓋范圍越窄,音箱覆蓋范圍越小,傳輸距離越遠(yuǎn),覆蓋范圍越寬,音箱覆蓋范圍越大,傳輸距離越近,就好比探照燈和散光燈(例如工地用的碘鎢燈管)的對比的概念。
輸入功率(input power):為音箱內(nèi)單元的承受功率(電功率),一般有額定功率(rms)。,最大承受功率(program)和峰值功率(peak)。其中額定功率是最準(zhǔn)確的輸入功率數(shù)據(jù),其他兩個名稱只是表明音箱瞬間負(fù)荷能力,沒有多少實(shí)際意義。
阻抗(impedance):音箱單元的交流阻抗,一般為4歐姆,8歐姆和16歐姆,NEXO例外,采用12歐姆6歐姆3歐姆。實(shí)際用萬用表測試的時候,測出來的不是音箱的交流阻抗,而是直流電阻,一般8歐姆阻抗的音箱,直流電阻大約6-7歐姆左右。
頻響范圍(frequency range):音箱能播放的頻率范圍,一般表明的條件是在-3分貝情況下測試,比如,50-18000Hz@-3dB,也有一些音箱是按照-10分貝情況的,比如,50-18000Hz@-10dB,用-3分貝測試比用-10分貝測試更加精確,前者的頻響范圍要比后者更寬。一般來說,頻響范圍寬的音箱,音質(zhì)更好一些,但用-10分貝條件標(biāo)稱的頻響范圍有時看起來很寬,如果用-3分貝的條件來衡量的話,就會變窄很多。
靈敏度(sensitivity):音箱輸入1瓦的功率,在距離音箱1米的距離上,音箱能發(fā)出的聲壓級大小,比如100dB/1w.1m,就表示這個音箱在輸入1瓦功率,距離音箱1米的距離上,產(chǎn)生的聲壓級是100分貝。靈敏度代表音箱把電功率轉(zhuǎn)換成聲功率的效率,靈敏度約高,這個效率就越高,靈敏度低的音箱給人的感覺是“吃功率”。兩個音箱對比,如果靈敏度相差3分貝,就表明靈敏度高的那只音箱的效率比靈敏度低的那只高一倍,同樣的功率輸入后,靈敏度高的那只音箱聽起來更響。一般專業(yè)音箱的靈敏度大約在95-105分貝之間。
最大聲壓級輸出和峰值聲壓級輸出(SPLmax and SPLpeak):表明音箱在輸入最大功率時,距離音箱1米距離上能發(fā)出的聲壓級,比如最大聲壓級130分貝就意味著這個音箱滿功率輸入時,在1米距離上能產(chǎn)生130分貝的聲壓級。峰值聲壓級輸出是音箱在短時間承受峰值輸入功率(一般是額定輸入功率的4倍)時,在一米距離上產(chǎn)生的聲壓級輸出。最大聲壓級指標(biāo)代表音箱的實(shí)際輸出能力,兩個音箱對比來說,最大聲壓級如果相差3分貝,那么輸出高的一只與另一只對比高出一倍,一只頂兩只。一般常用的專業(yè)音箱的最大聲壓級輸出大多在120-140分貝之間。超過130分貝輸出能力的音箱可以稱為高聲壓音箱。
分頻點(diǎn)(crossover point or X-over):由多個單元組成的全音頻音箱內(nèi)部,高頻,中頻和低頻單元之間分別工作在不同的頻段,這些頻段相互交叉結(jié)合的地方的頻率就是分頻頻率,也叫分頻點(diǎn)。比如一個二分頻音箱的分頻點(diǎn)是1800赫茲,也就是說,音箱內(nèi)部低音單元的工作頻率在1800赫茲以下,而高音單元的工作頻率在1800赫茲以上,分頻點(diǎn)的設(shè)置時根據(jù)單元的特性和對音質(zhì)的要求來決定的。如果使用主動分頻,在電子分頻器上分頻點(diǎn)不要隨意調(diào)整,否則容易燒毀單元。
主動分頻與被動分頻(bi-amp and passiver):主動分頻也叫做外置分頻(有源分頻),就是音箱內(nèi)部單元之間沒有采用分頻器,而是在音箱外部采用電子分頻器將全音頻的電信號分成高低兩個頻段或高中低三個頻段,然后把分好的頻段的電信號送到各自獨(dú)立的放大器,再由單獨(dú)的放大器推動對應(yīng)的喇叭單元。被動分頻就是常見的音箱內(nèi)部具有分頻器的方式也叫內(nèi)置分頻或無源分頻,就是在音箱內(nèi)部采用一個無源分頻器把功放送來的全音頻信號分為高頻段信號送給高頻單元,把分出的低頻段信號送給低頻單元。這兩種分頻的目的都是一樣,但效果有很大差別,主動分頻可以獲得失真更低,損耗更小的效果,無源分頻由于存在損耗和干擾,一般都只能作為經(jīng)濟(jì)型產(chǎn)品,但有些音箱可以切換主動或被動分頻模式,適合不同要求和不同預(yù)算的客戶。
覆蓋范圍(dispersion HxV):也叫指向性,一般表明音箱輸出聲壓級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在與軸線方向相比衰減6分貝時,音箱能覆蓋的角度,一般來說,這個覆蓋范圍越窄,音箱覆蓋范圍越小,傳輸距離越遠(yuǎn),覆蓋范圍越寬,音箱覆蓋范圍越大,傳輸距離越近,就好比探照燈和散光燈(例如工地用的碘鎢燈管)的對比的概念。
【打印此頁】【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