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的藝術(shù)(二)人聲錄音
但是討論人聲的話題多了,誤解也隨之產(chǎn)生了。首先是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混音階段如何處理人聲、如何制造效果,卻忽略了錄音才是問題的根本。只要在錄音階段能把好關(guān),后期混音需要處理的也就比較少。并且從效果來說,錄出來的效果要遠遠比使用效果器制造出的效果來得真實、自然并且悅耳。其次在錄人聲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音準或者是使用什么樣的器材上,而沒有專注于錄音本身。這些問題綜合起來,造成我國目前在前期制作這一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上,和國外差距很大。因此,筆者在這里寫人聲錄音,也是希望大家能轉(zhuǎn)移一下注意力,都關(guān)注一下錄音這個環(huán)節(jié)。
人聲錄音的復雜性和困難性
人聲錄音的復雜性在于人聲不僅有男女聲的分別,還有低、中、高音的區(qū)別。并且不同的唱法也有不同。也就是人聲的種類特別多,因此錄音方法多種多樣、非常復雜。同時人聲如果算做樂器的話,那將是一件無比復雜的樂器。該樂器頻率很寬,并且變化無常。人聲的細節(jié)也比較多,比如口水聲指的是發(fā)音后咽口水的聲音、齒音指的是牙齒碰撞或是空氣高速流過牙齒的聲音等等,都是錄音中需要考慮的細節(jié)。同時針對聲音類型,選用合適的麥克風,對于錄音師也是很大的挑戰(zhàn)。人聲錄音有時候耗時很長,對錄音師也是個相當大的挑戰(zhàn)。人聲的基頻,處在人耳最敏感的中頻區(qū)。人的聽覺功能,從進化之初,就定位在察覺危險的野獸逼近和同類的信號。而這個信號,自然就是語言了。因此人耳對于人聲的敏感度,遠遠超過其他的聲音,譬如有記載處于哺乳期的母親,能夠聽到音量很小的孩子哭聲。從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人耳對人聲是如此之敏感,以至于很小的失真也能夠察覺。聲學也證明,人耳對于中頻200-400Hz之間哪怕是0.1dB的增益都能夠察覺,而到了高頻部分,這樣的增益很難察覺。因此,人耳的這種特性,使得我們錄制人聲的時候馬虎不得,一點點的人聲瑕疵,都能夠被聽眾察覺到。
人聲的不同類型和正確的人聲
人聲被發(fā)燒友視為必考科目,但是如果單純按照發(fā)燒友的意思錄制人聲,可就大錯特錯了。不少發(fā)燒友的觀點是錯誤的,比如追求口型,發(fā)燒友常說如果回放器材的中頻非常準確,就能出現(xiàn)燒友們常說的口型。這里面有個誤解,那就是口型并不是錄音聽出來的,而是聲音非常符合真實情況而導致燒友的實際經(jīng)驗而在大腦中產(chǎn)生相應的映像。因此一些說法比如血盆大口,櫻桃小嘴等等都是燒友的聯(lián)想而已,在錄音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為了發(fā)燒友的錯誤概念而去追求什么口型,結(jié)果就很糟糕了。而且不少發(fā)燒友偏愛口水聲、齒音等等,如果錄音師將重點放在這方面,則可能忽略了整體效果,導致作品的藝術(shù)性被破壞掉。同時,發(fā)燒友喜歡的口水歌,多是一種人聲非常靠前的獨唱性質(zhì),而作品的整體性,則顯得不是那么重要。由此可見,除非你只想愚弄一下發(fā)燒友的話,其他情況還是不要跟著發(fā)燒友的愛好走為好。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女聲,我們接觸的第一個研究對象就是著名的蔡琴。有人說了,蔡琴是發(fā)燒友欣賞的角色,我們怎么能夠拿她來研究呢?其實不然,發(fā)燒友的錯誤在于將蔡琴的聲音當作女聲的全部,而我們只是將蔡琴當作一類女聲的代表來研究。蔡琴的聲音特點可以歸納為溫暖而寬厚,泛音豐富,帶有一種磁性。而蔡琴聲音中高頻的成分并不是太多。蔡琴的聲音,代表著一種成熟寬厚的女聲,這類聲音講究厚重感,非常成熟。而中頻上的細膩和高頻上的略微衰減,造成聲音整體充滿了磁性。比如不少著名黑人女歌手也擅長此道,如惠特妮•休斯敦。因此這類聲音屬于女中音,就是溫暖而寬厚,并且?guī)в写判浴?/SPAN>
與之略顯對立的女聲風格就是女高音類的風格,譬如大家印象中的花腔女高音。在流行樂中的代表,有恩雅。此類女聲偏重于高頻類的表現(xiàn),也就是高頻成分突出,而缺乏溫暖寬厚。給人的感覺偏冷,并且很純凈。著名的恩雅的聲音,就是這類的杰出代表。還有目前很熱的海豚音張靚穎,也屬于這類風格。
說到女聲,不得不提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絲,其聲音特點并不如一些女歌手那樣頂尖,但之所以被譽為最偉大的,還在于其對于感情的把握。這點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聆聽人聲中,感動觀眾的并不是高低頻成分的多少,而在于對于作品思想內(nèi)涵感情的把握上。人是一種感情動物,而人聲,正是感情的載體。很多聽眾,希望聽到的是作品感情的表露,而不是頻率成分。因此什么樣的女聲是好的,我們的首要標準應該是正確并且充分表達作品想要傳達的感情。女聲在錄音中,要遠遠比男聲難以處理。主要原因在于女聲多數(shù)情況下顯得比男聲純凈——也可能是缺少豐富的諧波成分。這樣一來,聲音中的嗓音特質(zhì)和演唱技巧就聽起來更加明顯,這個時候如果你犯了錯誤,將很難給予有效的掩蓋。
接下來是男聲,男聲也可以劃分為成熟型和年輕型,也可以劃分成為低音、中音和高音。說到成熟的男聲,就不得不說以騰格爾為代表的民族男聲。騰格爾的聲音非常厚實,并且音域?qū)拸V,加上蒙族特有的演唱技法,總體感覺很不錯。騰格爾聲音的特點,可以概括此類男聲的優(yōu)點,那就是保持厚實聲音的同時音域要盡可能寬廣。騰格爾聲音的磁性,仍然來自于中頻上的細膩和中高頻的泛音成分。
同騰格爾類似,帕瓦羅蒂所代表的是西方古典美聲的男高音,雙方的音域范圍近似,聲音頻率成分略有差異。西方古典美聲追求的是一種寬厚并且抒情的成熟男聲,美聲唱法和我國多種民族唱法的顯著區(qū)別在于美聲唱法要求一種全共鳴的音響效果。這樣統(tǒng)一的共鳴成分,使得美聲更像是一種樂器。而且美聲在很多時候真聲和假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不同音區(qū)也有混合。這些都是和民族唱法有所區(qū)別的。
除了成熟的男聲,男聲中也有年輕的聲音代表,比如港臺的流行歌曲,很多都是年輕化的男聲,或者是我們常說的奶油男聲。其特點在于共鳴比較小,音染相對比較少。流行唱法的顯著特點在于很多部分是由后期處理來添加的,而其自身的效果成分比較少。
人聲的“機械噪音”
說到樂音,任何樂音都離不開噪音的存在,正因為噪音的存在,才能襯托出樂音的美妙來。因此人聲的噪音種類也很多,包括齒音、口水聲、鼻音還有胸腔的共鳴,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這些聲音的發(fā)聲原理和特性,才能嘗試控制它們,使得它們?yōu)槲宜谩?SPAN lang=EN-US>
所謂齒音,就是當氣流快速流過牙齒的時候產(chǎn)生的摩擦聲,這種聲音聽起來有些像咝咝的聲音,并且頻率很高。這部分聲音如果過多,則會顯得咝咝聲過多,高頻也會顯得很刺耳。因此,齒音乃是錄音中的大敵,是需要極力避免的。錄音中常用的一種效果器名為DeEsser,主要用途就是消除齒音的,可見這個問題是多么重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消除齒音,也要看音樂類型,譬如廣大的發(fā)燒友們,就特別喜愛齒音,如果沒有齒音,嘿嘿,他們會認為你這個錄音不HIFI,不高保真。因此在發(fā)燒錄音中,需要的是一種美化的齒音。
鼻音是按發(fā)音方法分類的一類輔音。發(fā)音時,口腔中的氣流通路被阻塞,軟顎下垂,氣流通過鼻腔。一般的鼻音也可以視為塞音的一種,因為發(fā)音的時候,氣流通路被阻礙。有些發(fā)音方法會與鼻音混淆,例如半元音。從頻譜圖上看,鼻音的主要頻率處于較低頻的位置(約在250Hz)。因此,一旦錄音中鼻音過重,很難不影響整體而清除掉。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盡量避免錄制過多鼻音的人聲。那么什么程度算是過多呢?舉個例子就是你把一個奶油男生的聲音錄出大量鼻音來,這個明顯就是不合格的。
口水聲指得是口水在口腔中流動產(chǎn)生的聲音。一般來說,在嘴里比較干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口水聲,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讓歌手喝白開水。這里要注意了,飲料是不行的,比如可樂、果汁等等,這些粘性的飲料反而會加重口水聲。雖然專業(yè)人士很討厭口水聲,但是發(fā)燒友卻對口水聲青睞有加,有沒有口水聲幾乎變成了考驗錄音的試金石。因此發(fā)燒碟中,口水歌簡直可以說是泛濫了。但是從錄音師的角度看,除了發(fā)燒碟或者某種變態(tài)的風格需要,口水聲很難找到一席之地。胸腔的共鳴常見于美聲唱法中,由于共鳴度比較大,所以個別時候可能被收錄到錄音中。鑒于這類特殊情況,因此就需要我們根據(jù)條件來確定是否接受這類聲音。
實戰(zhàn)人聲錄音
1.麥克風的疑團
說到人聲錄音,許多朋友對麥克風的常見問題有,什么樣的麥克風錄人聲效果最好?我的答案是無可奉告。選擇大震膜還是小震膜的麥克風好呢?我的答案還是無可奉告。怎樣擺放麥克風最合適?我的答案仍然是……這時候早已不耐煩的聽眾一擁而上,暴打我一頓……我最后帶著渾身的膏藥大聲地說,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
確實,這類問題難以回答,因為不同類型的麥克風適應不同的聲音。而不同人聲之間的頻率差異之大,使得沒有一只通用的完美人聲麥克風的存在。就比如教科書上總說,人聲錄音使用大震膜電容麥克風比較好,可是如果你碰見那種先天缺乏高頻或者是低頻過于厲害的角色怎么辦?所以,選擇什么類型的麥克風不能一概而論。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只有一種——不斷試驗。
2.人聲的頻率指向性
下面的問題,就該人聲的頻率指向特點了,研究明白這一點,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大大的,因為我們可以確定麥克風應該擺在一個大致什么范圍中。首先舉個例子,和女朋友或者老婆吵過架的朋友應該更有體會。當女人沖你尖叫的時候,你一定會感覺到聲音很刺耳(什么?沒感覺?我想你需要去醫(yī)院看看耳朵了)。如果你聽過別人吵架,別人的老婆尖叫,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如果女人尖叫的時候是背對著你,聲音的刺耳程度將會大幅下降。也就是說,高頻成分下降很多。因此人聲的頻率指向性大致就是這么一個樣子:頻率越低,指向性越不明顯,隨著頻率的升高,指向性越來越明顯。而最高頻率的指向性,是沿人的口向前發(fā)出的一條直線。
3.麥克風的選擇和擺位
錄制人聲的時候,通常的選擇是麥克風距離演唱者20厘米左右,麥克風的震膜和演唱者嘴的高度平行,根據(jù)情況可以向上高至和鼻平行或者低于嘴5厘米。而左右偏離中心軸可達2-3厘米。通常情況下,教科書中往往建議人聲錄音采用大震膜電容話筒,并且采用心型指向。大震膜話筒具有溫暖寬厚的特性,并且中低頻響應良好。而心型指向,可以有效隔絕所謂的房間聲——也就是聲音被房間反射的聲音。但是這種方法通常具有一定的弱點,比如對于強調(diào)中高頻表現(xiàn)的歌手,對高頻的表現(xiàn)如果不充分,則會使得歌手的聲音顯得該有的特性全無。
一般情況下,你應該準備好三支話筒錄制人聲。包括一只溫暖的電子管麥克風,一支比較中性通用的電容話筒,比如著名的U87,還有一支小震膜的高頻響應出眾的電容話筒,如果還有余地,也可以準備一下著名的SM58動圈話筒。有了這樣充足的話筒儲備,我相信我們基本可以開始干活了。
通常我們首先使用中性話筒來做實驗,一般來說,這支話筒能夠命中70%以上的歌手,尤其是對于那些毫無嗓音特性的歌手來說——很遺憾的是,現(xiàn)在這類的歌手越來越多了。再或者對于有一類歌手,優(yōu)點和缺點過于突出,而且不好解決的情況下——比如一個高頻特別優(yōu)秀,但是齒音也很令人難受的歌手,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考慮使用中性話筒。雖然優(yōu)點損失了,但是缺點同樣被掩蓋了。
下面出場的對象就是電子管麥克風,首先讓我們搜索一下腦子中對于電子管麥克風聲音的印象,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回答聲音溫暖寬厚,但是瞬間動態(tài)不太好,所以聲音略顯失真和模糊感。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實際上不完全正確。對于我個人的經(jīng)驗,一支錄制人聲的電子管麥克風,首要應該具有高頻上的甜美,詳細說就是高頻聲音絕對不會刺耳或發(fā)出額外的咝咝聲——有種通常的誤解就是這些咝咝聲正是電子管麥克風的特色。其次應該是清晰并且清澈的聲音,這點相信會令很多人感到吃驚。但是實際上,真正高檔的電子管麥克風失真很小,聲音仍然非常清晰清澈,但是帶有一股比較強烈的甜味。我個人對于這種聲音相當著迷。而一些廉價的電子管產(chǎn)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有些刻意的添加失真。這類失真,使得聲音變得渾濁并且遲鈍。
小震膜話筒的高頻響應通常非常出色,但是對于中低頻的響應不是很出色。這里面的道理就如同揚聲器喇叭的口徑一樣——通常高音揚聲器都是小口徑的。由于小震膜話筒的高頻突出,中低頻相對暗淡,導致聲音偏冷偏亮。而且小震膜話筒對于噴音和齒音非常敏感。因此教科書中不建議使用。但是對于需要表現(xiàn)某些高頻上很有特色的歌手的聲音,不妨使用小震膜一試,所以這里一定要避免教條主義。
下面說的是動圈麥克風,有時候一些歌手的特色在于嗓門大,如果你想要保留這種動態(tài)的話,你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使用現(xiàn)有的電容話筒比較困難——聲音很容易爆掉。離遠了又不是你想要得爆棚效果。在這類情況下,你就需要考慮動圈麥克風了。但是使用動圈麥克風,你需要注意近講效應,近講效應的定義為:“近講效應也稱球面波效應,聲源距離話筒很近時,低音成分逐步增加,距離越近,低音加重越顯著。”近講效應可以增加聲音的溫暖感,但是如果變化過大,會給人一種聲音的分離感,所以這時候你需要控制近講效應,首先確保低頻成分不會過多,其次要確保聲音不會有一個分離感——這點需要控制歌手到麥克風的距離不會變化過大。
說完麥克風,就要說房間的聲學環(huán)境了。一般聲學環(huán)境不太好的錄音間——比如絕大部分家庭錄音室,低頻上的處理都是相當糟糕,這樣一來,不但聲音不干凈,并且伴有比較嚴重的共鳴甚至聲音上的“重影”。在這種錄音間中錄制人聲,最佳的選擇就是強指向性話筒——心型指向。心型指向可以杜絕大部分的干擾情況,從而得到相對純凈的聲音。并且如果你對正面反射過來的聲音干擾心有余悸的話,有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土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使用棉被鋪在后面的墻上,這樣一來正面的反射削弱很多了。而對于聲學環(huán)境良好的錄音棚,你可以選擇全指向話筒,這樣錄出來的聲音將會顯得更加自然并且更加寬廣。如果使用動圈錄制具有層次的多重人聲,效果也是非常出色的。全指向另外兩項額外的好處在于一是沒有明顯的近講效應,二是歌手位置的改變不會影響到聲音——這點有時候很重要,譬如有次筆者給一個老黑錄音,這哥們又唱又跳,動作幅度很大,后來竟然過分到轉(zhuǎn)了180度唱,幸虧這種行為被我及時咔嚓了……總結(jié)上述的經(jīng)驗,我總結(jié)出一句話:窮人用心型,富人全指向。
接下來我所要說的,是我總結(jié)人聲錄音出來的棒棒糖麥克風擺位法。大家應該都吃過棒棒糖吧,而這個棒棒糖,指的就是麥克風相對于演唱者的擺位,都集中于一個棒棒糖形狀,如圖:
首先從演唱者的口中伸出一條虛擬的平直延長線,這就是棒棒糖的握柄。而棒棒糖的糖體,就是麥克風擺位的范圍。無論麥克風怎樣動,理想的位置一定處于糖體的某一點。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吃棒棒糖——也就是如何確定這一點的位置。我的通常做法是分別在棒棒糖的頂部、底部、旁邊的位置試一試,這時候心里就應該有些底子了,然后繼續(xù)中心部分,直至確定最佳點的位置。
說了這么多,下面大家看看幾個人聲錄音的例子:
這個例子中,一根管子麥倒置錄制人聲,距離很近。很多人問麥克風是倒置好還是正置好,我的答案是這點由麥克風的特性決定。
這張圖片中,人聲的麥克風與鼻子的位置相平行,并且屬于正位放置。
這張圖片中,麥克風放置的位置比較高,但是仍然是正位放置。
總結(jié)出來,上述的幾個例子并沒有逃出“棒棒糖”這個范圍。因此只要我們肯花時間,找到這個點并不難。
【打印此頁】【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