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使用 Sonar 制作音樂(下)
六、多軌輸出及混音
在北京,專業(yè)的錄音棚大多數(shù)還是使用的ProTools系統(tǒng)。如果您編寫的音樂要進專業(yè)錄音棚錄音制作,大多數(shù)都要求提供分軌的音頻文件。使用Cubase/Nuendo等音樂制作軟件導出分軌的做法基本上還是采取獨奏一軌導出一軌的原始方式。而Sonar可以一次性的導出分軌音頻文件,并自動命名。需要注意的是,Sonar3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1. 分軌設置
Sonar其實并沒有什么分不分軌的概念,這里說的分軌實際指的是音源的分軌輸出。因為目前我們使用的音源大多數(shù)都是可以分軌輸出的,從Edirol系列到Hypersonic最典型的16軌音頻輸出一直到采用Kompakt做為采樣器的眾多廠家推出的各種音色包。
當我們做完MIDI的工作之后,剩下的步驟就是錄音和后期處理了,如果這時要導成分軌音頻文件給Protools等設備使用。那么我們可以采用Sonar的軌道導出模式。為了每個MIDI軌道都能輸出一個音頻文件。那么我們必須得給每個MIDI軌賦予一條音源的音頻輸出。這些音頻輸出又必須對應到音軌窗里的樂器音軌上,所以必須增加工程項目里現(xiàn)有的音軌數(shù)目。同樣需要利用音軌夾來進行管理,圖12顯示的就是帶有音軌夾后的界面情況。
圖12
在圖12中我們可以看到,分為三種音軌夾。分別是MIDI、音源、音頻。通過音軌夾可以很好的進行音軌的管理,做到一幕了然,清晰明白。
那么現(xiàn)在來說說,怎么進行分軌設置。首先需要在音源里面進行音頻輸出端口與MIDI通道之間的對應設置。以Hypersonic2 為例,如圖13所示,每個用到的MIDI通道都對應設置一個音頻輸出。
在Edirol Orchestral的OUTPET里是圖14所看見的情況
圖14
多通道音源的輸出配置好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把多路的音頻端口通過Sonar音軌窗里用軌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首先就要做添加音頻軌道的工作,在Sonar4里只能一個一個添加。在Sonar5里面可以選擇多重音軌模式來進行添加(在插入菜單欄中選擇多重音軌的命令即可)。如圖10所示,有15條MIDI音軌,減去四條已經(jīng)存在的樂器音軌,還需要添加11條樂器音軌。那么我們就在插入多重音軌的設置欄里鍵入數(shù)字11,同時記得要把MIDI類型里的音軌數(shù)設置成0,不然會自動添加一軌MIDI軌道在樂器音軌欄目里,見圖15所示。單擊確定按鈕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到形成如圖16所示的那樣結局,有4條原有的樂器音軌,已經(jīng)被納入到音軌夾里面了。另外還有新增的11條音頻軌道。我們要想辦法使得它們變成樂器音軌,并一一對應的接收來自各個音源的音頻輸出。最終形成每個MIDI音軌都可以有一條對應的樂器音軌。這樣我們才可以實現(xiàn)分軌輸出每個MIDI音軌的音樂信息。
圖15
圖16
這時我們就需要邏輯清晰的來進行這11軌的樂器設定了。首先我們需要解決怎樣把音頻音軌變成樂器音軌的問題。還記得前面講過,樂器音軌就是特殊的音頻音軌,少了一個R按鈕而已,然后名稱欄是綠色的。這些其實都只是表面的現(xiàn)象,我們把一個音頻音軌展開,露出參數(shù)部分?吹捷斎攵丝跒椤盁o”,下拉一個列表里選擇一個音源輸出端口。原來的音頻音軌立即變成沒有R按鈕的樂器音軌了。如圖17顯示的那樣,紅色的框中標注就是剛才添加的11個音頻軌的第一個,軌道號是20號。名稱背景已經(jīng)變成綠色,R按鈕已經(jīng)消失。注意綠色框中顯示的是一個音源輸出端口名稱。這表示該音軌已經(jīng)變成了樂器音軌并開始接收來自音源輸出的音頻信號了。
圖17
下面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條理清楚的把這11個音頻軌道的輸入端口一一和音源的輸出端口對應起來。邏輯關系就是:每條MIDI軌——》》軟件音源的各自輸出端口——》》樂器音軌各自的輸入端口。最終,每條MIDI音軌就會對應一條樂器音軌。只要把每條樂器音軌的信號導出成音頻文件,就相當于每個MIDI音軌的音樂信息變成了各自的音頻文件了。為了規(guī)范和記憶,我們建議樂器音軌的名稱也要按MIDI音軌的名稱或者近似名稱來命名。這樣才可以形成圖12所示的情況。那么怎么把這些樂器音軌放入到音軌夾里面呢?其實只要用鼠標拖進去就可以了。
最后說一個比較題外的注意事項,那就是多路輸出的音源一般我們不要使用第一個輸出,為什么呢?因為好多音源的第一個輸出是包含效果器的,而混音師往往會要求提供干聲。例如Hypersonic2,它的第一個輸出端口就是包含著混響效果器。假如在制作MIDI時,為了當初制作有一些濕潤感,往往會在各個MIDI音軌上插入一些混響效果,而這些混響效果就是通過第一個輸出端口到樂器音軌的。假如我們其中一個樂器使用了第一輸出端口,那么Hypersonic2上面使用的其他MIDI通道上的音色,凡是使用了混響效果的,都會把自身復制一份經(jīng)過混響處理之后在第一輸出端口與這個樂器音頻進行疊加。那么這樣輸出來的文件絕對是不復合要求的多軌文件,希望大家注意這個細節(jié)。
2. 分軌導出
按照上面的敘述全部設定完,并檢查無誤之后,該工程項目就可以分軌導出了。先按一下“Ctrl+A”鍵,全部選中。再次強調(diào),Sonar里的導出都要先按一下“Ctrl+A”鍵,不要講什么道理說,不按也可以導出。是的,這樣偶爾也可以導出,但是按了之后一定可以成功導出。就如同Cubase的導出一樣,一定會選擇L和R的范圍,Sonar也一樣,需要選擇范圍才可以導出。只不過Sonar設計的比較仁慈一點,在沒有給定范圍的時候,它會啟動自動識別程序,如果沒有識別出來就會報錯。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先給定一個導出范圍,再選擇導出命令。
圖18
在彈出的導出對話框中,首先需要設定的是保存的路徑,在這里我們保存到“制作演示曲”里面。然后填寫文件名,選擇導出的文件類型。然后選擇導出的來源方式,默認是從主輸出導出,如果想要分軌導出,那么我們就選擇Track(音軌)導出模式,這樣每個音頻軌道和樂器音軌都會被生成一個音頻文件。然后接著設定導出的采樣率和采樣精度。最后確定是快速導出還是按1:1的時間導出。總體來說,1:1導出品質(zhì)最高,但是對系統(tǒng)要求也高。當資源占用過多,播放都不是很順利的情況,就應該選擇快速縮混這個選項。那么系統(tǒng)會根據(jù)資源占用的情況自動調(diào)整導出的時間,這時有可能就會延長導出時間,以便歌曲能夠順利完成。
當這些導出設定都完成以后,那么我們就可以按導出按鈕了。彈出如圖19所示的對話框:
圖19
Sonar會給出一個多軌文件名稱的菜單,讓用戶核實。命名原則是[歌曲名稱]-[音軌名稱]-[軌道序號]。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命名原則,一幕了然,幾乎所有的混音師都能看懂這樣的音軌名稱,方便了后期制作。打開工作文件夾所在的位置,找到剛才輸出的音頻文件可以看到圖20的情景。
圖20
3. 總線的概念
到目前為止,筆者發(fā)現(xiàn),Sonar的總線概念是最清晰明白的。調(diào)音臺總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音軌區(qū)、總線區(qū)、聲卡通路區(qū)。如圖21所示
音軌區(qū)包含了我們前面所說的三種音軌:MIDI音軌、音頻音軌、樂器音軌。聲卡通路就是用戶自己電腦配置的聲卡真實通道。
按照圖21所示的情況,我們就可以構成一個清晰的MIDI利用軟件音源發(fā)聲的過程。MIDI音軌用MIDI信號觸發(fā)軟件音源發(fā)出音頻信號,這個音頻信號進入了樂器音軌,并可以在調(diào)音臺上面做各種音頻方面的處理(例如,音量、聲像、效果等),然后和其他音軌的音頻信號混合后進入總線,經(jīng)過總線的效果處理和控制之后,到達聲卡物理端口,最后經(jīng)過耳機或者音箱進入人耳。
圖22
從圖22來分析Sonar的音頻總線,可以看到總線區(qū)有三種總線模式,分別是著紅色的Master(主控),涂成黃色的效果器總線,以及藍色的副編組總線。聲卡通路分別是MAYA的輸出和KX聲卡的輸出。
普通的設定可以看左邊的第一軌道“音效”軌,它首先選擇的是發(fā)送到MASTER音軌(圖中紅色區(qū)域),然后還選擇了進行輔助發(fā)送的方式,圖中黃色框中標注的就是,可以看到選擇的是發(fā)送到效果器總線。它的含義表示該音軌的一部分信號被分配到效果器總線上了。如果效果器總線上加載了混響效果,那么通過這個分配旋鈕就可以控制分配量大小,從而控制該音軌的混響量大小了。第二個音軌選擇的輸出是藍色的副總線輸出(用藍色框進行標注),表示該音軌的信號完全的、一點不留的、全部發(fā)送到了副總線輸出上。而看圖中的副總線輸出端口選擇的卻是KX聲卡通路。那么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把多個需要編組的音軌都發(fā)送到副總線上,經(jīng)過效果音量等一系列控制之后,再發(fā)送到想要的聲卡通路上。例如在這里,KX聲卡接入的是歌手的監(jiān)聽耳機,那么歌手在演唱錄音時就可以聽到主旋律了,而我們卻不能通過主聲道聽到這個提示歌手用的主旋律樂器。這就實現(xiàn)了各個功能音軌分別處理的形式。我們再來看效果器總線,這一個總線接收到來自左邊各個音頻音軌和樂器音軌的發(fā)送音頻信息之后,經(jīng)過效果器處理然后并入到Master總線音軌里了。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效果總線的最終輸出是到的Master總線。這樣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我們通常會在總線上面添加壓限效果器,以便防止音頻信號過載失真,那么假如音頻音量已經(jīng)很大,經(jīng)過壓限器之后信號雖然沒有過載,但是也處于危險之地,如果效果總線的信號不在壓限之前就并入Master總線,那么必然會在聲卡通路那里和來自Master總線的信號進行合并,由于Master的信號已經(jīng)很大了,加上效果總線的信號,很容易發(fā)生過載的現(xiàn)象。因此,效果器總線一般都會選擇輸出為Master總線。至于副總線的輸出,根據(jù)用途的不同,可以靈活處理。比如說,副總線主要用來控制左邊同質(zhì)性的音軌,一般可以進行統(tǒng)一的音量和效果控制。最終還是要和其他的音軌混合的情況,那么這時的副總線輸出就應該并入到Master總線。并經(jīng)過Master總線統(tǒng)一的效果處理之后經(jīng)過聲卡通路而發(fā)聲。還有就是上面舉例的歌手監(jiān)聽使用的,那么這樣就可以直接選擇某個聲卡通路進行輸出。
4. 調(diào)音臺與混音
如果不實現(xiàn)分軌輸出,那么也可以直接在Sonar里面進行后期制作。Sonar的混音音質(zhì)非常好,完全可以勝任較高的品質(zhì)要求。
Sonar混音同樣也需要把每個MIDI音軌對應到一個樂器音軌。那么在做新增多重音軌之前,我們就需要設定總線。
單擊Insert(插入)菜單里的New Bus(新建總線),建立一個總線,取名為效果總線。在Sonar4里當然就只能一軌一軌的插入新的音頻音軌。在Sonar5里面可以采用插入多重音軌的方式來解決。如圖23所示:
圖23
在如同分軌導出那部分介紹的那樣,先填入音軌數(shù)(綠色框中)。然后在主要目的軌里填入總線為Master(圖中紅色區(qū)域)。這樣這些新增的音頻軌,輸出端口就被指定到了Master總線上了。然后把發(fā)送的總線選為剛才新建立的總線——效果器總線(圖中黃色區(qū)域)。待到確定之后,這些新增的音頻軌道上就會增加一個發(fā)送旋鈕和發(fā)送開關;煲魰r激活開關,打開一定量的旋鈕,就可以設定該音軌需要的混響量了。用這個方法之后,就盡量不要在音軌通路上采取插入混響效果器的方式來解決混響問題了。
利用Sonar混音我們還需要注意盡量少的插入效果器;蛘弑M可能的使用Sonar自帶的均衡器。特別是音軌數(shù)目較多,電腦性能不夠好的情況下,使用自帶的效果器會節(jié)約很多系統(tǒng)資源。由于添加了眾多的軟件音源以及各種效果器,系統(tǒng)資源在混音期間往往發(fā)生吃緊的情況。如果發(fā)生系統(tǒng)資源緊缺,可以首先看看音頻驅(qū)動里的緩沖是不是調(diào)節(jié)的太小。然后盡可能的使用資源占用小的插件。假如這些都做到了,但是CPU占用依然很高,那么可以采取凍結的方式來進行。首先凍結軟件音源,凍結所需要的硬件條件就是需要快速的硬盤。最好采用SATA II代的快速硬盤,資金雄厚的可以使用SCIS硬盤。Sonar凍結時,默認把音頻設置為32Bit的高精度,因此數(shù)據(jù)量大為增加,硬盤讀寫速度太慢就會拖累系統(tǒng)的速度。
在混音中,效果器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本文不討論具體的效果器使用方法。但是我們會探討一些標準效果器串連順序,也就是效果器的演算法。
1. 在單個音軌插入效果器中,盡量不要使用混響效果器,由于混響效果器往往會帶有干濕混合比調(diào)整,除非調(diào)整到完全干聲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原來的信號動態(tài)范圍不丟失。否則總會有聲音發(fā)軟發(fā)悶的現(xiàn)象。因此再次建議使用輔助發(fā)送的方式解決添加混響效果的問題。
2. 單個音軌上串連使用的壓縮器要在所有的效果器之后,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音軌過載失真。
3. 均衡器盡量在最前面,它是用來修正音軌頻響特性的。得到想要的聲音之后,才可以進行諸如合唱、延遲等效果的處理。
4. 在Master總線上,一定要添加壓限效果器,保證成品音樂不會出現(xiàn)過載失真的現(xiàn)象。
5. 在沒有添加總線壓限效果器之前,就應該檢查各個音軌音量在總線疊加起來的最大電平,其最大電平不能超過0dB,如果超過了。需要把所有音軌音量推子(MIDI軌除外)全部下降某個值,直到總線音量不再沖紅。這樣的做法是避免經(jīng)過壓限器之后,過大的音量雖然被壓住沒有出現(xiàn)過載失真,但是成品聲音卻由于大音量被壓縮進小動態(tài)范圍,而出現(xiàn)的聲音發(fā)緊,干癟的現(xiàn)象。
總結
本文并沒有過多的探討Sonar里功能性的東西。也許很多朋友都看出來,整篇文章都很強調(diào)一個規(guī)范。特別是名稱問題,很多朋友都不習慣,覺得麻煩。實際上是付出小小的一點麻煩,換來更多的方便。應用本文介紹的知識,真正的操作難點其實就在MIDI音軌對應到樂器音軌那部分內(nèi)容,這個對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打印此頁】【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