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與學──商業(yè)混音作品分析
作者:Mike Senior
編譯:PrincessX
如果你用一種結構化的方式來聆聽,學習和詮釋那些儀表,并且多嘗試一些小技巧的話,你也許會對自己能從一張熱門專輯的混音里學到多少東西而感到驚訝。
通常你可以在制作自己的原創(chuàng)音樂的過程中和在學習音樂制作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學到非常多的東西,但是如果你能夠直接跟那些已經(jīng)被公認為大師的人來學習,豈不是更好嗎?例如,George Martin,Quincy Jones,Mutt Lange——或者是任何你個人認為是大師而經(jīng)常欣賞他們作品的人。他們總是那么“自私”的去做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一些事情而不是當老師去教人,尤其是當你打開了一袋新鮮的Jaffa蛋糕包裝的時候。
其實還有一線希望。首先,你可以先自己狼吞虎咽的把Jaffa蛋糕全部吃完——而一旦你清理掉了那些蛋糕碎屑以后,至少還會有一種方法來四處搜集你喜歡的音樂家的作品信息:直接分析他們所制作過的作品。當然,這個方法已經(jīng)是最好的一種可行性方法之一了,對于大部分預算緊張的人來說比較不錯的,而且這很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減小你自己在家制作的作品和商業(yè)作品之間的差距的一個有效方法了。
當然,比起你每天都聽著你收藏的唱片集茫然的過日子來說,的確還有更多的東西要學——你需要自己動手去做一些事情,這樣才能挖掘到那些隱藏在內(nèi)部的寶貴的東西。而我這里說的“動手”到底是神馬意思呢?這就是今天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內(nèi)容了:我們在批判性聆聽別人作品的時候可以用到的一些工具和方法技巧,同時也可以加速你自己的學習過程。
分離焦慮癥
顯然的,商業(yè)音樂唱片的發(fā)行為音樂聆聽的教育方面提供了許許多多的素材,但是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被縮混在一起的,因此有時候我們很難精確的區(qū)分出我們到底最喜歡它的哪個方面。當然,如果你花更多的心思下去,通常你就可以在一些小“窗口”的位置點綴一些小小的材料,這樣可以讓你在聆聽某些東西的時候能更清晰。即使這樣也仍然會有一些樂器的短暫滴落或者填充的地方,舉例子說,特別是主唱音軌,在許多的商業(yè)混音里都會是單獨錄制的,因為這樣子就能更容易的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力。
最近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Eminem的專輯“Love The Way You Lie”(如圖1),當他在這張專輯里以簡單的無伴奏獨唱在主歌0:25的部分開始的時候,你可以清楚的聽見他的人聲效果,同時還有Rihanna的效果,當她把那些焦點短暫的聚集在第一遍和第二遍的副歌的時候(位于1:09和2:26的位置)。這些處理手法其實是可以很好的隱藏在連續(xù)行走的節(jié)拍底下的,但是一旦你聽到這些效果單獨播放的時候,你就可以很容易的猜到它們同樣也會在音樂的背景里起到不錯的作用,就算你不能清楚的聽到這些效果。
圖1:Eminem的“Love The Way You Li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可以從其中的無伴奏人聲部分的處理效果就能夠猜測到他整首歌的人聲處理方法。
當然,另一個尋找效果尾音的地方就是每首歌的末尾結束位置了。你能在Ting Tings樂隊的“Hands”里和B計劃樂隊的“Stay Too Long”里找到不錯的答案,比如說,這兩首曲子里的人聲上的經(jīng)典混響效果都是它們的亮點所在。盡管你需要牢記的是,這些特殊的效果“回旋”的加入在很多情況下一般都是為了制造一種有趣的淡出感覺,因此千萬不要想當然的認為這些你聽到的效果會被一直從頭到尾的加入到這些音樂里。
立體聲掌控
在仔細聆聽的過程中,適當使用一些技術,也可以更好的分離那些音樂中的元素。第一個你可以使用的技術就是簡單的把立體聲信號分開,只單獨的聽左聲道或者右聲道。在聆聽老的披頭士錄音專輯的時候,你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聽到兩組分離開的樂器組了,憑借簡單的操作聲相技巧來達到目的,但是就算是現(xiàn)代的立體聲聲相定位方式,你也會發(fā)現(xiàn)那些被仔細定位過的樂器都變得能使人更加簡單的聽出來了。
然而,還有一個更有用的方面,那就是去聆聽當左右聲道被疊加在一起或者相互抵消掉一些部分以后,整個音樂聽起來是神馬樣子。將這些東西都疊加在一起(比如說把左右聲道以相同的電平疊加在一起)會帶來一種偏向于立體聲聲相中間的平衡感;而讓它們互相抵消的話,(比如說在將它們混合之前把其中一個聲道的相位顛倒過來)就會帶來一種偏向于立體聲聲相兩側的平衡感。這兩種信號類型我們通常會叫做“中間”,或者中/邊立體聲模式里的“中”和“邊”部分,而且它可以提供一種方便的替代方法來為我們解決多種工作室情境下的立體聲信號編碼問題。
因此這些東西告訴你如何對付一首曲子呢?嗯,中間的信號事實上就可以等同于這首曲子的一個單聲道混音版本,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揭示出一首曲子在混音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單聲道兼容性。因此,我們引用幾個最近的例子,它強調(diào)了Rihanna的“Umbrella”里的合成器和Shontelle的“Impossible”里的鋼琴在單聲道的狀態(tài)下,相比立體聲的版本,電平與音色方面聽起來都會變差。另一方面,兩邊的信號,可以更好的讓我們關注到類似混響和延遲之類的效果是如何處理的。比如,聽Rihanna的音樂里的兩邊信號,你就可以更明顯的聽到主唱的延遲效果,然而在B.o.B的最近的“Airplanes”這首歌里,你可以發(fā)現(xiàn)那些聽起來很干的說唱人聲聽起來像是帶有一種顆粒狀的混響和某種調(diào)制效果在里面。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得知,在B計劃樂隊的“She Said”這首歌里,兩邊信號里不存在主唱人聲的板式混響,卻強調(diào)了它的自然的單聲道聽感。
盡管你可以用在DAW里手動操控立體聲文件的方法,很輕易的聽到左,右,中間和兩邊的信號,但如果你打算聆聽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的話,這種方法看起來還是有點笨拙了。在長遠看來,如果我們能拿到一個專門設計來用于控制與監(jiān)聽中間和兩邊信號的工具,比如說Brainworx的簡明的免費軟件Bx solo(可以從www.brainworx‑music.de這個地址下載到),這是一個跨平臺的插件,它提供了簡單的按鈕來供你監(jiān)聽立體聲信號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如圖2、3。
圖2:在這個屏幕截圖里,你可以看到如何使用左聲道進行相位反轉并且與右聲道相混合的方式將立體聲信號中的“兩邊”部分的信號獨奏起來。
圖3: 作為一種更加簡潔的免費插件的解決辦法,我強力的推薦Brainworx公司的Bx solo這個插件
均衡你的聽覺
用EQ去調(diào)整一首商業(yè)混音的頻率響應,是另一種很有用的辦法,可以幫助你更加嚴謹?shù)鸟雎爠e人的音樂作品。陡峭的高通和低通濾波器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非常好用了,因為它們可以很快的告訴你的耳朵某些特定的樂器在不同的頻段會存在多少能量。因此你可以很容易的感覺到,比如說,像在Katy B的“Katy On A Mission”或者Pendulum的“Watercolour”這樣的曲子里獨有的深沉的貝斯音色,在100 HZ以上是完全沒有了的,然而在Edward Maya的“Stereo Love”或者Kings Of Leon的“Radioactive”這樣的曲子里,我們卻能夠清楚的聽見貝斯的聲音——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讓他們的音樂能在典型的大眾消費級的小型播放系統(tǒng)里也能得到更好的兼容性。
相似的,當我們用高通濾波器來處理,就能顯示出Katy Perry的“California Gurls”里的貝斯音軌是基本上處于中頻段上的,這樣的處理也給底鼓留下了能夠完全占領低頻空間的能力,如圖4。另一方面,當我們用低通濾波器處理這首曲子的時候,就能顯示出底鼓在1 KHZ以上仍然還有大量的內(nèi)容。如果你自己的工作站軟件并沒有提供特別陡峭的濾波器供你使用,你也可以用幾個濾波器相疊加的方法來達成這個目的——例如,在100 HZ上三個串聯(lián)的12 DB每倍頻程的濾波器可以等同于一個36 DB每倍頻程的濾波器效果,如圖5。
把玩頻率的峰值也可以對我們認知那些特定頻率范圍里的聲音的特性起到不錯的幫助作用。毫不猶豫的把你的EQ的峰值濾波器增益開大吧,減小頻點的帶寬(或者相應的增加共振/Q值),然后做一個掃頻,把頻點的控制旋鈕在原來頻點的周圍稍微轉一下子。
圖4:如果你的EQ沒法做到非常陡峭的濾波曲線的話,那么你可以嘗試將好幾個濾波器的曲線在相同的頻率上疊加在一起來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說,在這個屏幕截圖里的12 DB每倍頻程的濾波器就可以用多于兩個的濾波器疊加在上面來達到更加陡峭的濾波效果。
圖5:疊加以后的效果
編輯和消除技術
如果你在你的DAW系統(tǒng)里聆聽一首商業(yè)的音樂,DAW內(nèi)部帶有的音頻編輯功能可以更好的拓展你的視野。首先,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在那些以節(jié)奏為主導的曲子里看到鼓聲部的打擊痕跡,這樣就可以讓我們能更直接的用肉眼就能去編輯里面的東西。然后你還可以通過對比這些樂句的長度來了解這首曲子的節(jié)奏型和拍速是怎樣的。許多用電腦做出來的節(jié)奏(或者是跟著節(jié)拍器錄制的節(jié)奏聲部)大概都會有相同的長度,但是如果遇到那些以自由節(jié)奏錄制的音樂的時候,或者某些時候會有一些刻意制作出來的精細的節(jié)拍漂移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音樂更廣泛的多變性。
因此,舉例子說,我早前提到的Kings Of Leon的曲子,節(jié)拍會在進入副歌的部分加快那么一到兩拍——但這并不足以引起聽眾明顯的感覺到速度的變化,但這樣子足以在那些關鍵的位置制造一些額外的推進感。另一方面,我已經(jīng)長時間的在懷疑Eminem的2002年的熱門專輯“Without You”也是使用了類似這樣的技巧(因為它聽起來的確就像是副歌部分加速起來了一樣),當我把那首曲子的音頻砍成片段來分析那些細節(jié)的樂句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實際上并沒有任何的拍速變化,這種幻覺其實是高明的編曲和制作技巧帶來的。如果你想在你的節(jié)拍測試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大部分的MIDI + 音頻的音序器軟件現(xiàn)在都提供了建立完整的節(jié)奏軌道的功能,但是你實際上并不需要把事情弄得那么深入。
另一個經(jīng)常用于分析音樂作品,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相位抵消法了。如果你可以把一首已經(jīng)混音好的音樂作品里的任何一個元素分離開來,你就可以利用反轉相位然后再與原始音軌相混合的方法,潛在的在完整的混音中移除它們。最常用的用法就是,當你可以拿到一首商業(yè)音樂作品的演奏版本(也就是原版伴奏,這些伴奏總是會理所當然的被混音工程師提供給唱片公司,有時候唱片公司就會在單曲里同時發(fā)行這樣的伴奏,猶如卡拉OK版本一樣)。而如果你將這個伴奏的相位反轉過后,再與原版相混合,它們就會相互抵消掉所有的樂器演奏了,留下的只有無伴奏的人聲清唱部分,這時我們就可以聽到許許多多的人聲制作中的細節(jié)了——精細的效果平衡,和聲線條,或者是編輯操作上的小小敗筆等等……事實上,這樣的抵消處理并不總是完美的,但是只要你能夠把大部分的背景樂器演奏給處理掉,你就仍然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東西,如圖6、7。
圖6:如果你可以得到一首商業(yè)音樂作品的演奏版本,你就可以利用它來分離出這首曲子的人聲聲部了。
圖7: 這里我所用作示例的一首歌,是在Britney Spears的單曲“Baby One More Time”里面包含的原版伴奏版本。
比較與對比
一個對于學習如何制作出更具有競爭力的音樂的至關重要的部分,就是將商業(yè)作品拿來與你自己的作品對比的一個過程,同樣也可以把商業(yè)作品本身相互拿來對比。即使在技術上,這樣的對比結果可能會非常的顯而易見,但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效果,還是有幾點需要牢記。
第一件事就是,你的耳朵對于你所聽到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良好適應性,因此這就造成了人們會本能的將自己所對比的音樂作品之間的差異隱藏起來。克服這種現(xiàn)象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即時的在你所要對比的那些音軌之間進行切換,這樣你就可以在你的聽覺系統(tǒng)“趕上來”并且有可能適應和隱藏某些東西之前,你就能感覺到這些作品之間的差異所在。另一個極為重要的事情就是,你應該盡量試著去避免那種我們通常叫做“響度偏見”的現(xiàn)象,由于在相互對比的情況下,任何更響的東西都會有聽起來更好聽的一種趨勢。
你可以利用一個非常精確的硬件監(jiān)聽控制器或者一個小型的調(diào)音臺來對付所有的這些問題,但是我通常都會更喜歡以建立一個專門用于對比實驗的特殊的DAW工程的方法來代替,將每一個參考的音樂作品都放在不同的軌道上。這樣,你就可以用軌道的SOLO按鈕來在它們之間相互切換了(如圖8),同時還可以利用軌道的推子來匹配好它們之間的主觀響度。如果你是拿自己的一首未經(jīng)過母帶處理的混音作品來跟那些已經(jīng)拓展過響度的商業(yè)作品相比較的話,這樣的工程設置也能夠讓你在你的未經(jīng)母帶處理的作品中使用一些母帶風格的處理手段,這樣就可以使得你的壓縮處理變得更有意義了。
在同一首作品里的不同部分作橫向的對比,也是非常具有啟發(fā)作用的。比如說,如果你把一首現(xiàn)成的歌曲的所有副歌部分拿來做A/B對比,通常你就可以更清楚的聽到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一首音樂里產(chǎn)生逐步漸強的感覺。比如說,我們拿Kesha的“Tik Tok”來舉例子吧,即使它龐大的第一遍副歌部分并沒有給其他部分留下很多表現(xiàn)的空間,每一個接下來的重復部分都被加入了一點細致而有趣的合成器效果,明智的將整個音樂填滿并且在最終段的副歌出現(xiàn)的時候增加了總體的能量。你希望能更清楚的聽到那些額外添加的部分嗎?如果你將第一部分的副歌與第二部分的副歌進行相位抵消處理的話,就幾乎可以完全的在混音中消除貝斯,鼓和主音合成器聲部,那么現(xiàn)在剩下的就僅僅是各種各樣隱藏在里面的額外合成器成分和人聲細節(jié)了。
圖8:一個增加你客觀性判斷的好方法就是,利用專門建立的一個DAW工程來對你自己的混音作品和商業(yè)的音樂作品來進行比較,運用solo按鈕來在軌道直接不斷的切換,同時利用軌道的推子將主觀的響度聽感進行平衡匹配。
眼見為實
你的眼睛同樣也可以幫上你的耳朵許多忙,因為現(xiàn)在大部分的軟件都可以顯示出很多詳細的音頻信息來幫助你更準確的聽音了。電平表大概是這些東西里最低調(diào)的一種工具了,但是它的確能夠扮演多種重要的角色。數(shù)字峰值表可以告訴你一首已經(jīng)經(jīng)過母帶處理的作品的真實峰值,而“均方根”RMS電平表則可以給你一個更精確的主觀音樂響度體現(xiàn)。當然,這兩個電平表讀數(shù)之間的差異通常就可以拿來衡量一首曲子在母帶處理階段到底被壓縮了多少,在這樣的響度競爭大潮中是否有被壓扁(如果你有興趣調(diào)查主觀響度處理的問題,有一個免費的跨平臺的軟件,叫做TT Dynamic Range表可以試試,我們可以在www.brainworx‑music.de這個網(wǎng)站里下載到,這個表可以實時的告訴你音樂響度之間的差異),如圖9。
圖9:Tischmeyer Technologie公司開發(fā)的TT Dynamic Range電平表插件不僅是擁有優(yōu)秀的峰值和RMS電平指示,而且具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實時的動態(tài)范圍評估讀數(shù)。
如果你對響度提升技術情有獨鐘的話,這里也有更多的專門開發(fā)設計的電平表工具會幫上你的忙。其中的一個工具叫做過載點計數(shù)器,它可以在音頻片段的某一段內(nèi)統(tǒng)計出那些數(shù)字失真的采樣點的個數(shù)——還有一個是Voxengo的跨平臺的免費軟件,叫做SPAN的一個插件(可以在www.voxengo.com這里下載到),如果你還沒在你的DAW里按照這款軟件。雖然對于我個人來說,我仍然在使用RN Digital公司已經(jīng)停產(chǎn)的免費分析儀插件(如圖10),因為它不僅僅可以計算出通過它的信號中的那些過載的采樣點,而且還可以幫你統(tǒng)計出一系列連續(xù)的過載失真點。話說回來,要牢記的是,當我們在使用一個采樣點計數(shù)器的時候,它們只會幫你統(tǒng)計那些0 DBFS的采樣點,然而許多嚴重失真的商業(yè)音樂作品都會把它們的輸出音量設置在這個失真點以下,因此它們在計數(shù)器里就不會顯示出失真的跡象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將需要把這個音頻文件的電平在你的DAW里進行標準化處理,才能得到精確的失真點統(tǒng)計結果。
圖10:當我們評估商業(yè)母帶處理的響度指標的時候,失真計數(shù)器是非常有用的一個工具——RN Digital公司的經(jīng)典的免費探測插件在這方面就做的非常棒,因為它不但帶有一個滾動的計數(shù)器來計算失真的采樣點的總數(shù),而且它還具有為你統(tǒng)計出連續(xù)失真的采樣點的強大功能。
另一個用于評估響度問題的電平表就是一種稱作內(nèi)部采樣點峰值探測器的東西。雖然一個經(jīng)過母帶處理的音頻信號是無法超過0 DBFS的音量的,但是許多的消費級播放設備的回放電路有時候會在播放音樂的時候產(chǎn)生一些模擬的信號峰值,這些峰值會高于0 DBFS,這就歸咎于數(shù)字-模擬轉換器的電路在對數(shù)字信號進行反映的時候產(chǎn)生的結果了,而且這個現(xiàn)象尤其是發(fā)生在數(shù)字信號已經(jīng)失真了的情況下的(就猶如在許多已經(jīng)做過響度最大化的商業(yè)唱片中一樣)。內(nèi)部采樣點的峰值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問題,原因就在于它們會在最終聽眾的回放設備內(nèi)部的轉換電路進行回放的時候變失真,尤其是如果這些設備是非常廉價的大眾消費型號,并且在0 DBFS以上幾乎沒有動態(tài)余量的情況下。一個內(nèi)部采樣點峰值探測器可以模仿出數(shù)字-模擬轉換器的這種造成失真的麻煩而反常的現(xiàn)象,這就可以讓你在母帶處理的環(huán)節(jié)預先制止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你可以調(diào)節(jié)你的母帶處理設備在數(shù)字音頻階段的一些參數(shù)。如果你想試試這種內(nèi)部采樣點峰值探測器,請嘗試一下Solid State Logic公司的X‑ISM(如圖11,在www.solidstatelogic.com可以下載到)或者Schwa公司的Bitter (如圖12,在www.stillwellaudio.com可以下載到),這兩個插件都是跨平臺的免費軟件,并且具有傳統(tǒng)的峰值探測功能以及一個比特觀察儀,非常好用。
圖11:內(nèi)部采樣點峰值探測器看起來似乎是越來越普及了, SSL公司開發(fā)的免費軟件SSL X-ISM就是其中之一
圖12:也可以選擇Schwa公司開發(fā)的Bitter
利用矢量示波器!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各種各樣的電平表,可以來幫助你做立體聲分析判斷了,而在我自己看來,這些里面最有用的一個,就是矢量示波器了,它可以同時的探測出音頻波形的左聲道和右聲道的電平,憑借一個二維的“跟蹤”點顯示。一個左聲道的信號可以將這個點以一條直線從示波器的左上角移動到示波器的右下角,同時一個右聲道的信號也可以將這個點從示波器的右上角移動到示波器的左下角。這就意味著一個單聲道的混音將在矢量示波器里顯示出垂直的直線。如果它看起來有一點點偏離垂直的方向,就意味著左右聲道的電平并不是匹配的很好,而如果它是顯示水平的一條線,就是表示某一個聲道的信號相位已經(jīng)被反轉了。
當你在檢查立體聲軌道的時候,矢量示波器就會變得相當?shù)挠腥,因為結果是非常不定的,猶如云一樣的一種圖形在顯示窗口中間波動,可以清楚的指示出許多重要的立體聲問題。比如說,如果這團云圖的寬度比它的長度要大一些,這就向我們透露了這個混音有可能會存在潛在的單聲道兼容性問題,而如果這團云圖不平衡的傾向一邊,就可以體現(xiàn)左右聲道的總體音量平衡做的不太好。在相互對比的情況下,矢量示波器也可以幫助我們評估相關的商業(yè)音樂作品中的立體聲聲場寬度,并且可以拿來與你自己的作品相比較。我們認可矢量示波器是一種有價值的科學分析工具,當今許許多多的DAW軟件和母帶處理軟件也已經(jīng)自己帶有了內(nèi)置的矢量示波器,但是就算你的DAW都帶有這個工具,我仍然推薦你去試試Flux Audio公司的優(yōu)秀的跨平臺免費軟件,叫做Stereo Tool插件(你可以在www.fluxhome.com這里下載到),這也是我所見過的矢量示波器里最優(yōu)秀的其中一個,同時它還包含一些非常實用的立體聲處理功能,如圖13、14、15。
圖13:一個立體聲的矢量示波器(比如說Flux公司開發(fā)的Flux Stereo Tool工具包里面包含的一個免費插件,如圖)可以為你揭示出立體聲混音中的一系列有用的信息。比如說,這張圖片顯示出的音頻是一幅相當沒問題的立體聲圖像
圖14:暗示我們這個混音具有單聲道兼容性的問題
圖15:顯示出這個混音的左聲道音量可能太大了,造成了左右不平衡。
頻譜分析儀
實時的頻譜分析儀的實用,是另一種探究專業(yè)音樂制作的內(nèi)部工作的方法,而且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有許多優(yōu)秀的高精度的電平表供我們使用了,不止是Voxengo公司的SPAN(如圖17)和Melda公司的MAnalyzer免費軟件(如圖16)。這些電平表對我們的工作是非常有用的,因為現(xiàn)在只有少數(shù)的家庭工作室裝備有可以信賴的低頻監(jiān)聽音箱,盡管他們的音箱有多高端,而他們小房間尺寸帶來的聲學空間問題卻是大大的制約因素。而一個好的頻譜分析儀則可以提供一個可信任的檢查手段,尤其是關系到貝斯聲部以及其他樂器的頻率范圍的平坦程度。比如說,Kesha的“Take It Off”在頻譜分析儀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底鼓的基礎頻率是位于低頻的60 HZ附近,當Db-Eb-F的貝斯聲部走向所產(chǎn)生的基礎頻率和第一諧波頻率靈巧的在底鼓的基礎頻率上下穿梭(依次為35 HZ-44 HZ和70 HZ-80 HZ)——這并不是某些可以從直接聆聽音樂中立即得來的結果,除非憑借著這兩個樂器聲部聽起來不錯而可以相互區(qū)分開來。
圖16:當今高質(zhì)量的頻譜分析儀已經(jīng)被電腦音樂家們廣泛的使用了,比如說Melda公司的MAnaylser
圖17:Voxengo公司的SPAN
實時的頻譜分析儀也可以幫助你來辨認出不同的作品中整體的頻率平衡上的差異,即使我個人是更喜歡使用日益發(fā)達的軟件工具來生成一個單一的平均光譜曲線來穿越整首曲子——比如說像Logic的Match EQ,TC Electronic的Assimilator,以及Voxengo的Curve EQ插件(如圖19)等等,或者是Har-Bal的虛擬母帶處理軟件(如圖18)。同時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需要了解到,兩首不同的比特數(shù)的音樂,在頻譜分析儀上的曲線圖也會不一樣,盡管如此,當你發(fā)現(xiàn)你自己的混音聽起來并不像你心目中的商業(yè)音樂作品的時候,像這樣的分析儀工具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用的指示,告訴我們是在哪一個頻率上存在著問題。
圖18:軟件可以解析出一首混音中的長期的平均頻譜,例如離線的Har-Bal軟件
圖19:Voxengo公司的Curve EQ插件,當我們利用它們來檢查整體的混音中的音色問題的時候,就會顯得非常的方便。
無論你使用哪種虛擬的分析儀軟件,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需要牢記的:你必須讓自己有一段時間來熟悉那些商業(yè)的音樂作品的頻譜范圍在軟件里看起來是怎樣的,之后再去使用頻譜分析儀軟件,才能夠靠譜的進行分析。我所試過的每一個電平表插件看起來都總是會對不同的音頻文件具有不同的響應結果,因此你每次拿到新的工具的時候,只用簡短的嘗試一下就可以得知你所要分析的音頻目標在分析儀里面看起來到底是好還是壞了。
最終的分析
在這篇文章里,我已經(jīng)給出了許許多多的建議,讓你可以提高你聆聽音樂的有效性,但是有一個東西我是無法告訴你的,那就是什么是“對”的聲音和什么是“錯”的聲音,因為這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更重要的則是我們要利用這些優(yōu)秀的工具來幫助自己的耳朵來判斷什么才是好的聲音,因此你才可以對自己該如何進展工作作出更加靠譜的決定——并且?guī)椭闩袛嗟降自撊ブС帜囊粋音頻方面的權威專家。如果你喜歡看看這些技巧是如何實現(xiàn)的,我們已經(jīng)在這篇雜志里展開了一個新的系列,我們的回顧圖表里講述的是從制作到編曲的一些觀點。
音樂至上
顯然的,在任何的成功的商業(yè)專輯里,它們之中的大部分都會具有自己的音樂素材,就這方面而言,就有許多經(jīng)典的音樂制作技術可以從中學習到。畢竟,大部分的最有成就的制作人都會親自來雕琢自己的音樂作品。引用傳奇制作人Andy Johns來說吧,比如:“如果貝斯聲部聽起來不對勁,那么它怎么能撐托起你音樂的底盤呢?因此你學到了該如何讓貝斯演奏者去演奏出正確的貝斯聲音,這樣你才可以真正的干起混音工作。”
這里主要的技巧就是用你自己的耳朵來扒出一部分你最喜歡的曲子——不論你是喜歡用和弦標記來記錄自己的扒帶成果,或者是在音序器軟件里的鋼琴窗里寫出來,又或者是運用傳統(tǒng)的記譜法等等。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練耳過程,因為這個過程能讓你在精神上不斷的訓練自己去解開那些復雜編曲中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樂器聲部——而在混音的階段中,這個技術是你所擁有的無價之寶。另外,扒帶的過程能讓你把音樂的屬性都放在一個虛擬的形式中,可以讓你自己能更自信的使用自己本能的虛擬模式識別技術來潛意識的解構你所欣賞的音樂中的每個部分,從而也增加了你能從中學到更多東西并且更好的運用于你自己的作品中的可能性。比如說,只有相當少的聽眾會去注意到披頭士的“Yesterday”這首曲子里秘密的運用到了7節(jié)的樂句循環(huán),但是一旦你能聽出來這些,就如何制作非四小節(jié)的方方正正的樂句并且能讓它們聽起來更加流暢和自然這方面,你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把你的扒帶成品以文件的形式保留下來作為以后的對比目的,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它可以不斷的提醒你在不同的風格里運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你大概可以指出在帕赫貝爾的“卡農(nóng)”和Ralph McTell的“Streets Of London”之間的和聲相似性,或者是老鷹樂隊的“加州招待所”和David Guetta的“One Love”之間的和聲相似性——而且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你還有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其他的和聲技巧是你自己從未接觸過或者從未開發(fā)過的潛在音樂風格。
這里最主要的工作都得由我們的耳朵來完成,即使某些技術總是可以讓事情變得簡單。大多數(shù)的現(xiàn)代DAW系統(tǒng)已經(jīng)帶有了不錯的內(nèi)置時間伸縮算法工具,我們可以用它們來將那些快節(jié)奏的曲子進行降速,這樣你就可以將那些難以辨認的快速而緊張的音符聽清楚了。甚至你還可以運用一些我們上面提到的立體聲制作分析的方式來使自己能聽見那些難以辨認的聲部——比如你可以只聽左邊聲道,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能更好的集中于那些聲相位于左側的鋼琴聲部或者是人聲和聲的旋律線條。
在音樂的扒帶方面還要另外說的一點是,有一種被經(jīng)常提及的東西是“編曲扒帶”,也就是你可以在一張紙上畫下一條時間線,然后在這條時間線的周圍將一首曲子的所有配器和演奏技巧都寫下來。這個方法是非常簡單的,而且是出人意料的具有很強的啟迪作用,即使是針對那些看上去很簡單的音樂也非常有效,如圖20。
圖20:將你最喜歡的音樂作品中的各種音樂元素扒帶下來——要么用圖中所示的手抄的方式寫下來,寫成一個和弦表,或者用音序器軟件進行輸入——都是一種相當棒的練耳朵的方法,而且你還可以從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想法。
經(jīng)過數(shù)字有損壓縮的音頻
今天,許許多多的人都喜歡聽那些經(jīng)過了數(shù)字有損壓縮的音頻格式,例如MP3和AAC等等。因為那些質(zhì)量的損失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是無關緊要的,而如果是對于在工作室里進行的嚴格的比較聆聽來說,我會很鄭重的建議不要使用這樣的有損音頻格式:如果你將你自己的質(zhì)量度量變得非常容易達到,你將不能算是叫做努力的去嘗試達到那個標準了,最終你也無法很快速的提升你自己的音樂制作技術。也就是說,有損數(shù)字壓縮格式作為一種音樂的傳播手段來說是無可厚非的,因此如果你在這個質(zhì)量階層上拿你自己的混音作品來跟商業(yè)音樂作品相比較也是說的過去的——尤其是對于MP3來說,超高頻段的一些信息總是會不成比例的變糟糕。
請給我更多的細節(jié)吧!
不管我們今天在文章里提到的所有那些音頻分析工具,你能從一首立體聲的商業(yè)混音作品里學到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因此請把你的眼睛更多的盯準那些你最喜歡的曲子的變更混音版本,它們也許會給你帶來更寬廣的視野,這樣做也是非常值得的。我已經(jīng)在前面提到了利用伴奏版本的曲子進行相位反轉的方法來提取人聲的技巧,但是這里還有更多的方法可供選擇。
大概最好的情況就是當音樂家們選擇將那些單獨樂器聲部的混音軌道單獨發(fā)布出來,為了給予聽眾們一個機會對他們的音樂進行某種意義上的重混音比賽——Nine Inch Nails和收音機頭就剛好是這些音樂家里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兩支樂隊,他們最近幾年已經(jīng)做了許多次這樣的活動了。如果你可以得到一首音樂的環(huán)繞聲混音版本,那也意味著你有了一個可以更清晰的聽到每個單獨的樂器聲部而更少的被其他東西所掩蔽的好機會——雖然我們也要小心,有一些假的環(huán)繞聲音樂混音版本其實是從立體聲的版本單純的使用插件效果器進行“上混”處理而得到的,而不是從原始的多軌混音工程里重新架構重新縮混而成。
電視游戲有時候會帶有一些商業(yè)音樂的變更的混音版本在里面,這也可以給你提供不錯的信息,比如說,隨之而來的金屬樂隊的具有爭議的極端響度處理過后的專輯Death Magnetic。人們發(fā)現(xiàn)了在吉他英雄第三代這個游戲里帶有一首他們專輯里的曲子的未經(jīng)過母帶處理的版本,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對這兩個版本進行一個有趣的橫向的對比了。
重要的監(jiān)聽
在工作室里,你批判性聆聽的能力會一直受到監(jiān)聽音箱的影響,因此你如何從中得到最好的結果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在Sound On Sound的主頁上可以找到存檔的以往發(fā)行的刊物里盡是那些監(jiān)聽音箱的評測文章,同時還有一大堆的文章教你該如何設置監(jiān)聽音箱以及如何改善聲學條件,你可以參考所有的那些文章,因此如果你說,我沒有能在我的預算范圍做到最好,這就是不可原諒的了。無論你可以買的起多少工作室裝逼用的金光閃閃的裝飾,去了解一些實用的監(jiān)聽技術和基礎原理總是顯得非常重要的。
第一個要說的方面就是,你總是很可能看起來要對你所聽到的東西做出一些客觀而可信的決定,如果你在一系列不同的聽音系統(tǒng)上來對比你的聲音素材:顯然,你會選擇你的主控監(jiān)聽,而且還有(最最少都是)一副高質(zhì)量的監(jiān)聽耳機以及一些一般質(zhì)量的消費級播放系統(tǒng)。用單一的喇叭來在單聲道情況下監(jiān)聽對于評估混音的平衡感也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也要確保你在一系列不同的音量之間進行切換監(jiān)聽,因為回放的音量大小也會影響你耳朵對于頻率的感知度。還有背景的噪音細節(jié)隱藏在混音中的程度,以及素材中的失真量,還有由于便宜的回放系統(tǒng)帶來的其他各種各樣的不需要的人工痕跡。
轉自MIDIFAN
【打印此頁】【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