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電子音樂人的74個建議之五十:歌詞與節(jié)奏
原文:Three Ways to Start - Making Music: 74 Creative Strategies for Electronic Music Producers
作者:Dennis DeSantis
翻譯/校對:Rejor(新浪微博:@Rejor-Evilsine)
問題:
你歌曲的人聲部分聽起來莫名其妙得別扭,總讓人感覺旋律的節(jié)奏和歌詞的律動之間存在「沖突」。
編寫人聲旋律通常比編寫樂器旋律困難得多,這是因為歌詞的詞句中間其實暗含一種自身的節(jié)奏,進行寫作時要對這種節(jié)奏進行反復推敲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本文將介紹幾種可以使旋律以及歌詞的節(jié)奏更加融合的小技巧。
解答:
韻律分析(Scansion)旨在研究文字的內在節(jié)奏以及找到其中弱讀和重讀的部分。我們在說話時,潛意識中會自動為朗讀的文字分配強弱,除非你想成為一名詩人,我們只需要為歌詞創(chuàng)作了解一點韻律分析的皮毛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假設這句話是你歌詞中的一部分(“Let’s pretend this sentence is a lyric in your song”)。當你朗讀這句話時,你會自然地為這句話中的一些音節(jié)分配重音,而另一些音節(jié)在發(fā)音時則會比較輕柔。我們分別使用左斜杠(/)和星號(*)來標記重音和弱音:(按照慣例,重音符號會標記在元音音節(jié)的上方)
重音和弱音的判斷并不一定完全客觀。比如說,有人會認為上例中的 “is” 一詞應該是弱音(盡管它還是比后面跟著的 “a” 稍微要強一些)。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對文本內在的強弱規(guī)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可以直接將其與音樂拍子的強弱進行對應。在進行相關對應時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幾點:
假設一首歌為 4/4 拍,那么每小節(jié)的第一拍和第三拍即為「重拍」,第二拍和第四拍則為「弱拍」;
如果你將節(jié)拍更加細分到比如說八分音符或者十六分音符以及更短的時值,上面的規(guī)律仍然適用,也就是說奇數拍要比偶數拍強。
將歌詞的強音與音樂的強拍對應的話,人聲通常聽起來就會比較自然;相反,如果拿歌詞的弱音與音樂的強拍進行對應則會導致人聲聽起來很生硬。你還可以加大強音對應音符對應音符的音量、提升它們的音調,以及增加它們的時值,從而達到更為和諧的效果。
下面是一段比較適合上文歌詞的旋律:
雖然這段旋律聽起來比較無聊,但它符合我們上文討論的強弱規(guī)律。重音歌詞對應的音符時值更長,而弱音歌詞對應的音符時值相對較短。
與之上面的旋律相反,下面這段旋律則不太適合這段歌詞:
這段旋律和前文的那段旋律幾乎完全一致,僅僅在第一小節(jié)的第二拍上添加了一個音符,這樣歌詞音節(jié)的強弱和旋律的強弱就錯開了。幾乎所有弱音音節(jié)對應的都是強拍上時值很長的音符,而強音音節(jié)則對應的是短促的弱拍音符。這樣處理不僅歌手難于演唱,聽眾也通常不會覺得好聽。
雖然許多旋律要比我們的上文舉的例子復雜,但你會發(fā)現大多數情況下旋律的強弱是跟隨歌詞音節(jié)的強弱的。當然不排除一些特例的存在,比如許多現代 hip-hop 音樂會使用切分音以及不尋常的強弱對應關系以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除此之外,將一個音符對應多個單詞或者反過來讓一個單詞對應多個音符也都是可以的,前提是你要清楚這樣做達到的效果是你自己需要的。如果你覺得自己音樂的人聲部分比較生硬、不夠自然,不妨試試本文介紹的技巧。
轉自MIDIFAN
【打印此頁】【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