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電子音樂人的74個建議之三十八:鼓的編寫(三)幽靈音
原文:Three Ways to Start - Making Music: 74 Creative Strategies for Electronic Music Producers
作者:Dennis DeSantis
翻譯/校對:Rejor(新浪微博:@Rejor-Evilsine)
問題:
在你聽真實鼓手的演奏的時候,總能在重音之間聽到一些非常安靜的聲音。這些音幾乎聽不見,但鼓手卻是有意地這樣演奏。最重要的是,這些音似乎可以為律動增色。這些聲音是什么,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這些聲音呢?
許多“純”電子音樂中,單一樂器甚至所有樂器的動態(tài)變化都非常少。每個底鼓、拍掌、軍鼓等等樂器的音量幾乎是相同的。這和真實鼓手的演奏差異非常大,雖然這樣做在許多種類的音樂中是合適的,但如果你想讓你的鼓點聽起來更佳真實,那么使用一種被鼓手們叫做幽靈音(ghost note)的技巧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解決:
幽靈音就是特別安靜的音,通常會在軍鼓上使用幽靈音,來填補兩個重音之間的間隙。幽靈音幾乎(但不是完全)聽不到,通常聲音越小越好(雖然在不同種類的音樂中幽靈音的音量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講,下圖展示了一小節(jié)基礎(chǔ)的搖滾節(jié)奏,沒有使用幽靈音:
Hi-Hat 起到常見的“時序”功能,底鼓和軍鼓演奏重音,確定基本的律動。這種鼓點在許多種音樂中使用完全沒有問題。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在軍鼓的反拍加入一些額外的聲音或許會更好。
鼓手們通常會這樣演奏:
在第一和第三拍中間添加的低力度十六分音符軍鼓能夠幫助把節(jié)奏向前推進。
幽靈音的另一種優(yōu)秀用法就是對律動中的某個重要的點(比如說強拍)進行“預(yù)測”,下面是這樣使用的一個例子:
圖中藍色的部分為兩個三十二分音符,它們可以將律動推向下一個強拍,聽起來會和緊接的底鼓和軍鼓混合在一起。
為了強化這一效果,某些鼓手會將這兩個音符稍微延遲一點演奏:
需要注意的是在 DAW 中編寫幽靈音時,實際的音樂效果取決于你使用樂器的力度響應(yīng)。比如說,如果你用的鼓機完全沒有力度響應(yīng),這種情況下增加幽靈音會完全改變律動的效果。在擁有多重采樣的原聲鼓組中使用幽靈音的效果最為優(yōu)秀,這種情況下降低力度和演奏真實的鼓的效果是一樣的。但當然,只使用電子鼓的時候也完全可以運用這一技巧。而且雖然鼓手一般只會在軍鼓上使用幽靈音,你也可以試著對其它的樂器進行運用。
轉(zhuǎn)自MIDIFAN
【打印此頁】【返回首頁】 |